2018年1月28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36:修行要修多久才可成佛呢?

關於修行要修多久才可成佛呢?有人說要經「三大阿增祇劫」。一般說法,這是過去、現在與未來,即「三世」或「三劫」之漫漫無盡的時間。然正純密教的觀點則視「三世」為貪、嗔、癡;「三劫」為粗妄執、細妄執與極細妄執。故有「降三世」馬上降服自己的貪嗔癡,即身成佛的修持法。除了正純密教之外,真正的念佛法門亦視世間為淨土。惠能已在《壇經》做了清楚的示範。

所謂「修行」,就是修煉良好的習慣,來超越貪嗔癡所引起的一切煩惱之行動。 大體上,所「修」之「行」可分身、語、意三方面,簡稱「三業」。修身業即慣性做同一些事(如打坐),修語業即慣性說同一些話(如真言),修意業即慣性地思念同一些事情(如念念皆肯定自己就是阿彌陀佛所象徵的力量之展現)。

「修行」是把「三業」轉化成「三密」(身密、語密和意密)之具體行動。將所修煉的變成習慣(三密相應),自可揮灑自如展現佛的力量,創造人間淨土。

2018年1月14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35:真正的「出家」

真正的「出家」不是指世俗形式上的那種出家,而是以肯定是佛的立場去做佛未完的工作(即轉法輪)。所以,轉法輪是沒有世俗出家或在家之分的。故惠能通過〈無相頌〉,提醒欲有效執行佛的工作的人,務必注意下列事項:

(一)「教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說法教化之唯一目的是讓人轉迷為悟。然「法無頓漸」之分,只是芸芸眾生之中,既有遲遲不覺悟的迷執者,也有速疾覺悟者之別。故《壇經》曰:「人有利鈍」。是以,說法時必須觀機逗教,「教即無頓漸」,故頓漸是一如,關鍵只在懂不懂。若懂,大可稱為「叮一聲、頓悟」。

(二)「若學頓教法,愚人不可悉」:所有法門都是助人即身成佛的。然而,仍受自我中心(我執)所愚弄者,不可能知悉即身成佛之奧妙。既然如此,說法者該如何是好呢?

(三)「說即須萬般,合離還歸一」:有效的說法是通過觀機逗教而為之,故方式必須千變萬化、靈活變通,務求切合聞法者的狀況。但所教的修行法門(如與本尊瑜伽合一、保持距離作觀察對照),無論如何都要讓人回歸到真相:「(種存在狀態)不是(個別的)一,而是(佛性絕對、整體的)一,(因為)無數(個別的一都包含在稱)(佛性絕對、整體的)」之中。不過,「觀機逗教」之前提,是聞法者是否在清淨諦聽。若對方是來諍論的論,《楞伽經》教我們「止論」,不必與之諍論。

(四)「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惠日」:一般人對煩惱敬而遠之,但這樣做的話便肯定錯過成佛的機會。因為,煩惱是誘發潛能及增加證量的契機。是以,轉化煩惱(迷)為超越(悟),就是讓自他感受如朗日當空的光明境界之成佛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