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11:如何超越「我」,成為「無我」、「大我」呢?

超越「我」,成為「無我」、「大我」是可以體驗,進而讓人開悟的。

在日常生活中,忽見有物襲來、忽聞巨響、忽嗅異香、忽嚐甘味、忽受微弱靜電所擊等,通通都可讓人進入「無我」狀態,立刻脫離時間的桎梏。但這並沒有影響腦部正常運作,所以人在「無我」狀態,仍有分別思惟的能力,只不過煩惱自然脫落了,有的就只是見聞覺知。因此才有禪宗公案,說有禪師在聽到瓦片被擊碎的聲響而開悟。不過,這禪宗公案只說了開悟原因,卻未談及證悟的竅門。無論如何,這種「無我」狀態是一種平常精神狀態以外的體驗(脱落身心),類似藝術家、武術家等經常體驗得到的「忘我」境界。

至於證悟的竅門,就是在經驗過「無我」的瞬間後,於往後重複這種經驗(例如回溯當時的體驗)或保持這種狀態,把自己融入四周的環境中,再沒有「我」和「我所」的對待,有的只是「我」乃宇宙整體一員(大我),煩惱自然脫落,立刻經驗到無煩惱的片刻(即得見性),這時候的分別思惟就是「正思惟」。

2016年12月18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10:無相戒

惠能傳授十大弟子,要他們「說一切法,莫離於性相」,這就是「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的原則。「性相」指「自性(種子)」所生起的「相(現象)」,這都是過去無量遍的聚集、未來無量遍的活現,故一切法的真實「相」唯是「剎那」、「永恆」、「常住」的。若能悟此,自當一念自覺創造光明的「剎那」與「永恆」,才可能超越自私小我的世間生滅之相,念念成就佛的生活(生命之活動),此即是「無相戒」。

2016年12月11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9: 「妄想」與「正思惟」

《壇經》引《維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故知,並非所有分別思惟皆為妄想。

「妄想」與「正思惟」的差別,在於人站在甚麼立場,去看待發生在周遭的事情。若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去想,便會遠離「第一義」(即真理),這樣的分別思惟就是「妄想」。但若以自己作為宇宙整體的一份子去想,即恪守「第一義」,這樣的分別思惟就是「正思惟」。

2016年12月4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8:青春的秘訣

《壇經》云:「心在住,即通流住,即被縛」。換言之,心不住,即通流,即解脫。

「心在住」指人滯留在過去或未來的時空,無法活在當下。這情況如同一潭死水,了無生趣;對身邊的人和事要麼便抱怨、要麼便視若無睹。若「心不住」於特定的時空,人就會像奔騰的流水,永遠保持身心鮮活,洋溢著無窮的朝氣;對遇上的人和事都充滿好奇。

人能保持青春的秘訣在於「通流」!暢順流淌的溪水、血液就是活潑生命力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