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11:如何超越「我」,成為「無我」、「大我」呢?

超越「我」,成為「無我」、「大我」是可以體驗,進而讓人開悟的。

在日常生活中,忽見有物襲來、忽聞巨響、忽嗅異香、忽嚐甘味、忽受微弱靜電所擊等,通通都可讓人進入「無我」狀態,立刻脫離時間的桎梏。但這並沒有影響腦部正常運作,所以人在「無我」狀態,仍有分別思惟的能力,只不過煩惱自然脫落了,有的就只是見聞覺知。因此才有禪宗公案,說有禪師在聽到瓦片被擊碎的聲響而開悟。不過,這禪宗公案只說了開悟原因,卻未談及證悟的竅門。無論如何,這種「無我」狀態是一種平常精神狀態以外的體驗(脱落身心),類似藝術家、武術家等經常體驗得到的「忘我」境界。

至於證悟的竅門,就是在經驗過「無我」的瞬間後,於往後重複這種經驗(例如回溯當時的體驗)或保持這種狀態,把自己融入四周的環境中,再沒有「我」和「我所」的對待,有的只是「我」乃宇宙整體一員(大我),煩惱自然脫落,立刻經驗到無煩惱的片刻(即得見性),這時候的分別思惟就是「正思惟」。

2016年12月18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10:無相戒

惠能傳授十大弟子,要他們「說一切法,莫離於性相」,這就是「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的原則。「性相」指「自性(種子)」所生起的「相(現象)」,這都是過去無量遍的聚集、未來無量遍的活現,故一切法的真實「相」唯是「剎那」、「永恆」、「常住」的。若能悟此,自當一念自覺創造光明的「剎那」與「永恆」,才可能超越自私小我的世間生滅之相,念念成就佛的生活(生命之活動),此即是「無相戒」。

2016年12月11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9: 「妄想」與「正思惟」

《壇經》引《維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故知,並非所有分別思惟皆為妄想。

「妄想」與「正思惟」的差別,在於人站在甚麼立場,去看待發生在周遭的事情。若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去想,便會遠離「第一義」(即真理),這樣的分別思惟就是「妄想」。但若以自己作為宇宙整體的一份子去想,即恪守「第一義」,這樣的分別思惟就是「正思惟」。

2016年12月4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8:青春的秘訣

《壇經》云:「心在住,即通流住,即被縛」。換言之,心不住,即通流,即解脫。

「心在住」指人滯留在過去或未來的時空,無法活在當下。這情況如同一潭死水,了無生趣;對身邊的人和事要麼便抱怨、要麼便視若無睹。若「心不住」於特定的時空,人就會像奔騰的流水,永遠保持身心鮮活,洋溢著無窮的朝氣;對遇上的人和事都充滿好奇。

人能保持青春的秘訣在於「通流」!暢順流淌的溪水、血液就是活潑生命力的展現。

2016年11月27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7:《壇經》述說著一位證道者的故事

《壇經》首段,既是惠能經歷過的某一剎那之剪影,亦是他的一生之概述。這段經文包含了三密相應的訊息。「昇高座」是身密,「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是語密,授予的「無相戒」是意密。

惠能昇高座說法,本身揭露了其種子的內涵。事實上,說法的方式繁多,但惠能的種子之說法形態,無疑皆為「昇高座」。因為他自弘忍處得到印可後,等待了多年,專心一意就是要獲得說法資格。當正式取得資格後,他以說法人的姿態,說法四十載來完成一期生命。由於他的說法種子力量強盛,幾乎可以肯定,惠能生生世世都是一位證道者和說法人。

表面上,《壇經》述說的是一位名叫惠能的人之證道故事。但這個故事卻跟每個人都有莫大關係。惠能的故事提醒我們,不論人生舞台大小,出身何處,只要有人生目標與使命感,就有重要的角色可以擔綱。人人都可在自己的現有崗位上發揮所長,去助人助己成佛、締造幸福的人生。

人生若有目標與使命感,自會堅定不移,持續以相同的立場,去做相關的工作(例如般若行)。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相同的生命力(例如無相,視每一瞬已然絕對),貫注入每一個法住法位的剎那中,薰染每一顆流動的種子。若同一顆種子,多次受到光明薰染,那麼這顆種子重現之時,自會形成更光明的物質世界(即外境、色)和精神世界(即內境、心)。惠能的故事啟迪我們,若今生成佛,自會生生世世成佛。相反亦然。

2016年11月20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6:闡提有可能「洗底」嗎?

《壇經》講求「般若行」。「般若」指「空」的智慧;空即是無限可能性。當佛陀指出每個人都充滿無限可能性時,意味著每個人都有齊一切可能性之種子。畢竟,萬有只可從無窮而生,卻不可從毫無而有。而那些含藏著一切可能性的種子,《楞伽經》分別以佛菩薩乘種子、小乘種子、三乘不定種子、外道種子,以及闡提種子這「五種性」來概括之。

儘管每個人都有齊一切可能性的種子,但每個人的五種性種子之比例絕不相同。佛菩薩乘種子佔優者,自然容易成佛。相反,闡提種子佔優者,則較難成佛。但這並不等於後者絕不可能成佛,否則這違反了「空」的原則。而讓闡提乘種子佔優者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有一位佛的澎湃生命力在其生命中示現,並讓之受到猶如冷泉瀑布灌頂的強大衝擊而深受感動,那怕就只有一瞬。唯有這樣,才有可能激發其稀少的佛菩薩乘種子發生作用。不過,稀少的佛菩薩乘種子始終不足以跟原有的大量闡提種子較勁。因此,有紀律地持續修行,不斷增持佛菩薩乘種子,就是堅決「洗底」的闡提種子佔優者的功課。

2016年11月13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5:何謂無願?

《壇經》明明說「四弘大願」,何以「無願」為成佛的三三昧之一呢?這與理解「無相」的邏輯相同,「無願」的前題是「有願」。若不曾「有願」,就根本沒有願可「無」。所以,下一步要瞭解的,就是「願」從哪裡來?

十二部經教示,所有菩薩都是乘願再來,許諾生生世世返回此土圓滿所願的。而各菩薩的願,皆從無始以來便烙印在其種子中,使其願形成一股堅實的慣性力(又名業力、羯摩力),足以讓菩薩重新出世時,自然而然地重拾本願。更重要的是,其羯摩力會隨著每期人生所作之功德,不斷優化種子,力量亦隨之而升級。《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便是一例。

事實上,這些菩薩都是大乘運動所建立的楷模,旨在向人們展示如何活出佛的生命。所以,只要我們對某菩薩的願生起敬意及歡喜心,便可把其願當成自己的願,致力投身該菩薩的行列中,分擔其工作。成為觀音菩薩見習生也好,普賢菩薩見習生亦得。

若想以菩薩的願當成自己的願,方法就是把「我」與所心儀的菩薩瑜伽在一起。從此,「我」就成了該菩薩的分身,所作所為皆以該菩薩的願為出發點。那末,所行的願就不是「我」的願,這就是「無願」的一種體現。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4:從「相」到「解脱相」

人能否衝破「相」到「解脱相」,全仰賴於他們的根源為何。此根源又名種子、阿賴耶、自性、本來面目。

種子會永恆地生起「自相」,決定人生故事的內涵。故此,種子跟修行成佛有著莫大的關係。若大部份種子之內容,都跟修行與成佛有關,那麼修行和成佛自會成為人生主調,並締造今生、往後每生、以至確認過去多生成佛的生命故事。

另一方面,佛都是具有「正見」和「正信」的人,他們見人人平等,信「除邪(見)行正(見)即無罪」。因此,「正見」和「正信」猶如般若行的導航,提供了人生方向與價值。而這般若行的慣性力,又會薰染種子,使修行成佛的內容更為充實。簡言之,般若行是一個循環不息的修行成佛之旅。若今生成佛,就代表永遠成佛。因此,今生成佛是關鍵。

2016年10月30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3:何謂無相?

「無相」並非甚麼也沒有,而是從「相」中解脫出來,不為所困。是以,「無相」的前題是「有相」。那麼,「相」究竟從何而來的呢?

經云:「一切唯心造」。同一情景,不同人就有不同的詮釋。例如:同一時空,某甲認為自己身處天堂,但某乙卻覺得自己身陷地獄。這種各取各相的情況,完全是因為自身的種子而起。若明白到「相」因種子而起,該不難明白「無相」(又名「離相」)其實也一樣是因為自身的種子而離。故知,「有相」「無相」皆「實相」。

2016年10月23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2:何謂佛行?

要驗證成佛與否,可檢視自己能否做到惠能所教授之「無相戒」,即能否「於相而離相」。能不被生滅之表相所惑,察知表相背後那不生不滅的真實。自由自在地於生活上,發揮最強大的生命力。展示最平凡的偉大,又最偉大的平凡。

「佛」意謂覺醒的人。當人以佛的立場去思想(意)、說話(口)和行為(身)就稱為「佛行」。非佛行者,不可能生起「功德力」。因為此「功」乃發揮作為佛的功用之意;具體而言,即是荷擔如來功業。「德」就是德福之意。然而,此德福並不僅指世間利益,而是擁有轉法輪所需的條件。「力」即是力量。凡佛者,必有能力在世間示現強大的生命力,發揮般若智和運用種種方便法門,以空、無相、無願(即不計較要度多少眾生、誰人是經由自己示路開悟才為之成功等)三種解脫狀態,去進行佛的工作。

2016年10月16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1:《壇經》的讀者對象是誰?

交待完身世以後,惠能便告訴聞法者,當年他去拜會弘忍,便直接了當地表明心跡——「唯求作佛」。這在在說明了惠能敢想敢做「佛」之志。同時,這亦說明了《壇經》是為了想做和敢做「佛」的人而說。可惜,一般人卻認為成佛是一件高不可攀或大言不慚的事。仔細想想,這種誤解完全是出於不瞭解何謂「佛」之故。「佛」意謂覺醒的人。易言之,就是不會糊裡糊塗、隨隨便便做人做事,而是時刻保持觸角敏銳、行動敏捷的人。真正明白「佛」的定義的人,又豈會不愛做佛,或輕蔑別人成佛呢?

2016年10月12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67:經文「不生不滅」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六十七(性無為不生、不生故不滅)

一切有為法、都在生滅中。
性無為不生、不生故不滅!

唯有透過觀一切有為法之生滅,方可以引領我們通往內在的真理:佛性本則唯是「不生不滅」。這裡是所謂不二法門,乃不住「生滅」、不住「不生不滅」之般若觀照境界,亦為成佛之指南甚礎。

徒說道:

「有為」即世間法,「無為」即出世間法。若偏頗任何一端,均未究竟。只有自覺「無為」,成為觀自在菩薩,以般若觀照的力量,去面對「有為」人生 ,即實現「於世出世間」法,這才是「生滅」和「不生不滅」的究竟。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8月27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66:經文「不生不滅」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六十六(萬法緣生真實理、自然法爾裡生滅)

因緣和合諸法生、因緣離散諸法滅。
「萬法緣生」真實理、自然法爾離生滅!

徒說道:

萬法﹙即天地萬物﹚皆依緣﹙即條件﹚而生﹙即衍生﹚,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從來沒有任何東西可超出此「自然法爾」的法則。這是真實不虛的宇宙真理。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65:經文「不生不滅」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六十五(無際永恆不變、無有終始成毀)

真空開顯諸相、真如萬有不二!
無際永恆不變、無有終始成毀!

《大般若經》云:「真實理中,無有一法可生可滅。」何以故?世間萬有皆「佛性自顯現」,是名「諸法空(佛性)相(自顯現)」。此「諸法空相」妙理,是無際永恆不變,故說「諸法空相」是「不生不滅」。

徒說道:

恆古以來,天地萬物皆周而復始地運動著,顯現成住壞空四相,根本沒有起點和終點。《莊子・齊物論》曰:「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表達了萬物一體,無成與毀永恆不變的究竟真理。這正好說明「無有終始成毀」和「真如萬有不二」是根本相等的不同說法而已。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8月13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64:經文「不生不滅」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六十四(生命之流、生死一貫)

事物表相、生死差別、
生不是死、死不是生!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生命之流、生死一貫!

《長阿含經》云:「死此生彼,從彼生此。」

唯有當前一期軀體生命死亡散滅,個體生命才可流轉到下一期的軀體生命。故說,死不是獨立的、孤立的現象;生也不是獨立的、孤立的現象。生與死其實是一體;生與死唯是一體的兩面。

所以,獨立的、孤立的死這回事是沒有的,因為死是不能與生分開的;生命之流,即死即生,有生則有死,死唯是生的另一面。在生命之流中,生死一貫;這生命之流,永恆延續,是一不為時間或空間所局限的我,是一「諸法空相」、無我執的我,是一超乎「存在、非存在」或「有、無」之上的我,此即是佛所說的佛性,究極是「不生不滅」。

徒說道:

《楞伽經》云:「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當我們徹底瞭解生與死其實就是宇宙不停的運動,而產生時顯時隱的現象,那末我們便了悟生死是自然事,佛與眾生平等。唯有不忘此「生命之流、生死一貫 」的佛性究極,才是佛所說法之妙趣。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

《來自星星的PK》觀後感

與其他古文明發源地不同,印度至今尚呈示著自遠古孕育出來的斑斕與輝煌的文化。其中,幾乎世界上所有宗教都可以在這片土地上找到足跡,故印度有「宗教博物館」之稱譽。就在最近的蓋洛普宗教信仰民意調查顯示,從人口角度而言,印度是世界上信教群眾人數最多的國家,估計總人數達九億六千萬至十億。這都在在說明了宗教對於印度人的生活何等重要。《來自星星的PK》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引領觀眾審視與反思有關「信仰」與「宗教」的問題。

影片講述一位外星人,猶如初生嬰兒般赤身降臨地球。無奈著地不久,便被貪婪的人把其太空船搖控器誤當成寶物奪走,令他流落異鄉。為了返家,外星人努力不懈地學習異鄉文化,千里迢迢追尋搖控器的下落。其間,他遇見的所有人都告知只有神才可以幫助他,於是他便虔誠地展開其「尋道」之旅。為了讓神聆聽到他的祈願,他仿傚地球人求神拜佛,參與種種宗教活動,如在恆河浸浴、躺在路上滾地沙、以利刀鞭打身軀、到教堂洗禮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惜始終無法如願。這位懷著赤子心去體驗世情的外星人,由於經常提出「奇怪」的問題,而被取名為PK(註:印度語Peekay意謂喝醉酒的人)。不過他其實一點也不醉,反而比任何人都清醒。通過與販賣神像之雕匠的交涉,他終究領悟到世界上有兩種神:一種是人人自心內本具的,另一種是人為造出來的。他以「公司」、「代理人」和「打錯電話」等來比喻宗教團體與信徒之間的關係與互動。為了揭示人們盲目依賴宗教、胡亂接受暗示的愚昧與無知,他在大學區設置石壇令大學生排隊許願;又找人穿著非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服飾,來測試自詡無所不知的宗教首領;甚至不惜與神棍公開辯論對決以拆穿其西洋鏡(註:辯論會也是印度古文明的一種體現。公元七世紀,玄奘也曾參加過類似活動而名揚印度)。

別以為探討宗教問題的電影必然嚴肅。這部電影承襲了波里活 (Bollywood)商業電影的要素,集齊亮麗的人、境、物、音樂與舞蹈,令人賞心悅目,歷時兩小時半都毫無冷場。其間還穿插著愛情、親情與友情的戲份,豐富了整部電影可供細味之處。另外,這部電影亦打破了男女主角必然相戀的常規。男主角携著兩箱盛載著他對女主角思念的錄音帶與電池,背著錄音機,頭也不回地上路回家。他不回頭並非瀟灑,而是隱藏悲傷。這一幕給電影留下餘韻猶存之效。

2016年7月20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63:經文「不生不滅」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六十三(未曾誕生、未曾死亡)

未曾誕生、未曾死亡。
只是從某日、到某某日,
拜訪此星球 —
將不生不滅的訊息,帶入人間。

徒說道:

以上是恆久以來,所有證悟者給世人傳遞的如來訊息。宇宙從無始以來,便生生不息地運動著,從來就不曾歇息過。我們作為宇宙一份子,又何嘗不是呢?和宇宙一樣,我們「未曾誕生,未曾死亡」;只是依循真理,生而後死、死而後生,反覆循環地出現於世,來顯現生生不息的救度眾生的偉大生命力。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7月16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62: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六十二(一一諸空相、無終始成毁)

「自然與文明、一一諸空相、
無終始成毁」,唯此即醒悟!

文明之諸事物,如文章、藝術、工業、政治等,都依空相來表現,俱在永恆不斷崩毁、復不斷重建中;如是者,即是不毁、不作,以究竟沒有終始亦沒有成毁故。

自然之諸事物,如無限江山、花開花落,月亮陰晴圓缺等,都依空相來表現,俱在永恆不斷崩毁、復不斷生成中;如是者,即是無成、無毁,以究竟沒有終始亦沒有成毁故。

這一切唯是眾生各各心之內容,此即是釋迦之無上正等正覺,以《楞伽經》來說就是證「性(如來藏)自性(阿賴耶)空」!

徒說道:

「第八識」是「如來藏」以及「藏識(音譯阿賴耶識)」之結合。其所以被稱為「如來藏藏識」者,是要強調在這當中包含「自共相」。「如來藏」中包含一切眾生共通擁有的共相,「藏識」是形成一切眾生之獨特性的自相。稱為「如來藏」時,強調此識含藏一切藏識,能教宇宙整體能生起一切法;稱為「藏識」時,這意味著眾生各各能生出一切可能性,故「如來藏藏識」云「一一諸空相」,說明一切法悉是一種不停地在幻化的現象,從來都無所謂終結、起始、生成與毁滅的固定狀態,故云「無終始成毁」。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7月13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61: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六十一(「空性」起用之際、開顯「諸法空相」)

「空性」起用之際、開顯「諸法空相」;
如是自性活用、無常諸法生滅!

若明鏡中影像或顯或隱,鏡內總無物質忽生忽滅;則知自性雖生起諸法之相,自性亦無實質之生滅。

徒說道:

《心經》所說的是有關「空」的智慧。全文共二百六十字(或二百六十二字),但「空」字僅出現七次而已。《心經》說「空」並不是甚麼也沒有。一切佛都在說「空」,其實是要強調「緣起」,指出萬事萬物的存在都只是一種暫時性的顯現,絕對不是固定不變的「有」。因為若是固定不變的「有」,萬事萬物便不會呈現「成住壞空」四種不同的現象了。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7月6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60: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六十(諸法唯空相,真空妙有義)

「空」即是無為、「相」即是有為;
有為即無為、無為無不為!

諸法唯空相,真空妙有義!
諸法與空相、二者皆是一。

經云:「法相雖有,心外無法。」法相就是因緣和合所顯現的一切事與物的現象,是真空(本元自性)的妙有;心就是因緣和合所顯現的一切事與物的本元自性,是妙有(現象)的真空。故知所謂「法相雖有,心外無法」者,就是真空妙有,就是「諸法與空相、二者皆是一」!

徒說道:

《中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佛教說「有為」,是指因緣和合生的一切,都是暫時性的存在或顯現。佛教說「無為」,是指因緣和合這原則,原則即非事物,故本元自性其實不是存在的一物,卻為一切的根本。是故,一切「有為」皆生於「無為」,「無為無(所)不為」。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7月2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59: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五十九(諸法在生滅、自性無生滅)

諸法在生滅、隨因緣變化!
回歸到元點、本性無生滅!

因緣和合所顯現的一切事與物的本質、元點、本性(本元自性),永恆不滅;這本元自性是無始無終的,自無始以前都是不曾生,不曾滅。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是真正沒有「無常」、「無我」、「苦」、「不淨」與「常樂我淨」之分,這才是真實。因為認為有「無常」、「無我」、「苦」、「不淨」是心之執,說「常樂我淨」亦是心之執,二者同樣都看不清楚因緣和合所顯現的一切事與物的本元自性。

徒說道:

「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 …… 不必怨世事變,變幻才是永恆 ……」,相信在香港長大的朋友,必對此經典金曲耳熟能詳。不幸與幸、惡運與好運、月缺與月圓等,其實並非單單相對而立,而也是互相成就的一體兩面。這就像一枚流通的硬幣,若硬幣的兩面都是一模一樣的話,它肯定是假幣了。宇宙的真相是一體兩面,一切事與物,雖然基於條件都呈現或生或滅、或增或減、或垢或淨,但我們絕不能離開無生滅、無增減、無垢淨才是「元點」、「本性」。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6月29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58: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五十八(「空」非別有法、唯在諸法中)

「空」非別有法、唯在諸法中! 
諸法因緣生、存在真實相。
不能離開物質及心靈之一切事與物(諸法)另覓真空實相;也不能離開真空實相而有物質及心靈之一切事與物。

「諸法空相」之「空」,絕不是離開一切事與物後之頑空,而是要我們看見因緣和合所顯現的一切事與物,裡面都有實際的東西存在。

徒說道:

在舍利弗 (即舍利子) 還沒有皈依佛陀之前,他在王舍城的街巷遇見佛陀的弟子,遂上前施禮問其師是誰?所說何法?他所得到的回覆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隨即恍然大悟,立即揚棄婆羅門教,轉投佛陀門下,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一向以「智慧第一」聞名於世,他的尋道轉向並非盲目,而是確實有所領悟,才作出如斯重大之抉擇。那末,他所領悟到的究竟是甚麼呢?

「諸法」指一切事與物。由於一切事與物都是依靠條件而或生或滅,這等生滅的現象稱之為「存在真實相」。既然「諸法因緣生」,所有現象皆依條件而產生,所以佛說一切都無自性 ,即現象定無「常住不變」可言,這才是「存在真實相」。「諸法因緣生」,就是「空」。「『空』非別有法、唯在諸法中」,廣大虛空之萬事萬物,「空」就在其中!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6月25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57:經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五十七(識是八識、萬法唯識)

識是八識、萬法唯識。
身心不二、內外一如!

一切圓滿、再不失去、
磁性中心、知「識、空」義!

所謂一切萬法唯識所變,身心不二,內外一如,故在自安樂行中,這一刻自然轉化成為無限光明、健康、豐盛的現實。

這是因我們過往從無始劫以來已聚集了觀自在菩薩無量大願功德,故而才能於現在聞說心經,心生歡喜,信心決定,當下已經能夠以觀自在菩薩的身份認出自己內在的自性光明,再不失去自己內在一切圓滿的「磁性中心」,能夠向永恆的未來開展一切功德行,隨心所欲地「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以成就像觀自在菩薩一樣的究竟涅槃。

徒說道:

身,是宇宙展現無窮生命力的載體;生活,是生命不斷向前邁進的舞台;第八識,則彷似牽引我們生命走向的磁場。

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或「如來藏藏識」。《楞伽經》云:「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這在在說明了由「如來」所興建與創造的「一切趣」(即「萬法」)是中性的,可「善」亦可「不善」。因各各的八識種子不同,會影響身口意又稱「三業」行為,創造自己的世界。換句話說,並不是這個世界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選擇了這個世界。

培養優良的習慣,使自己的光明種子「再不失去,磁性中心」,永恆地承繼如來事業,轉煩惱為菩提,「即身成就」,此即「識、空」義。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6月22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56:經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五十六(行是修行、自安樂行)
行是修行、自安樂行。
執善執惡、即煩惱「業」!
修行成為、生命重心。
情感能量、知「行、空」義!
保持覺察自己任何時候的情緒反應。讓自己的自我情緒與根本温暖光明的觀照的心並存,這一刻不受自我情緒污染了;即使依業力種子所生起的種種自我情緒,也會因温暖光明不斷生起而轉化成正極情感能量。當修行是愉快的,它便會成為自發的行為,這便是自安樂行。

徒說道:

「修行」,「修」和「行」,分別代表不同的東西:「修」表示修習、鍛鍊,「行」則表示行為、習慣。
人類的行為,佛家分成身、口、意三部分。不必通過繁複思考便迅速展露行為,我們稱之為習慣,是通過反覆經驗而致。我們慣性地做同一些事,稱之為「身業」;慣性地說一些話,稱「口業」;慣性地想一些事情,稱「意業」。這「業」已形成一股力量,我們已不必費勁去想,便自然地反應了。習慣本無優劣之分,孰好孰壞,端賴我們所持之習慣對我們產生之作用為何。譬如:習慣了看別人不順眼,會使我們常懷瞋心,這對自他都無好處。相反,習慣了感激別人,會使我們經常沐浴在幸福之中,這既自利又利他。
要言之,「修行」就是培養優良的習慣,自利利他。此即「行、空」的習慣,轉煩惱為菩提,使我們「即身成就」。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6月4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55:經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五十五(想是思想、停止妄想)

想是思想、停止妄想。
耐心覺察、種種想法!

保持覺察、妄想消失、
正極思惟、知「想、空」義!

保持覺察自己任何時候的想法與反應。讓自己的種種想法與觀照想法的心並存,這一刻不受種種想法污染了;即使心念運作所產生的妄想,也會消失。

徒說道:

一切物質存在的壽命有限,我們的身軀亦然;但願力卻可無限延展,讓生命永垂不朽。

我們不難發現,願力愈大者,所遭遇的生活挑戰往往愈嚴峻。道理很簡單,欠缺難關,又如何展現與發揮力量呢?因此,凡偉大人物所遭遇的經歷都格外難堪,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與忍耐。就是因為能忍別人所不能忍,他們遂能以生命影響生命。這些偉大人物除了燃燒自己的生命使他人看得見光明之餘,還可感動他人奮起接力,延續其偉大功業。從大我角度而言,偉大功業生命已然永垂不朽。

藉由偉大人物具體地示範了,我們便意識到那些困擾自己的事簡直微不足道,自然不會讓無意義的妄想消耗生命能量!能為身邊的人帶來光明與幸福的事情,社會整體就多了一分光明,此即「想、空」義,能轉個人煩惱為大菩提,即身成就。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5月4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54:經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五十四(受是覺受、欣然接受)

受是覺受、欣然接受。
觀察自己、肉體本能!

常存感恩、放鬆身體、
即身成就、知「受、空」義!

師說道:

任何時候,常存感恩,保持放鬆,去覺察自己身體感官所引起的覺受。讓身體感官所引起的覺受與觀照覺受的心並存,這一刻便不受覺受污染了;即使身體不斷產生不適感,也會消失。

徒說道:

觀自在菩薩是如何覺的呢?答案就是「常存感恩、放鬆身體」!

憑藉感官系統(即眼、耳、鼻、舌、身),我們能見、聞、嗅、嚐、觸到世界,並內省了因「見、聞、嗅、嚐、觸」而產生的思唯與情緒起伏。藉由心理上「常存感恩、放鬆身體」,不與「見、聞、嗅、嚐、觸」而產生的苦樂思惟與情緒對抗,此即「受、空」義,轉煩惱為菩提,使我們「即身成就」。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4月27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53:經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五十三(受想行識、諸蘊應同)

非一非二、知「色、空」義。
受想行識、諸蘊應同!

先觀「不異」、後證能融。
「亦復如是」、義周文省!

既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看似有空為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似有空是一;有空非一非二,現象真相現前」,則「受想行識」諸蘊,自應類同,故說「亦復如是」。

何謂「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當下一念,般若觀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下一念,般若觀照,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當下一念,般若觀照,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當下一念,般若觀照,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當下一念,般若觀照,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當下一念,般若觀照,五蘊與空,非一非二,現象真相現前。

徒說道:

「當下一念」四字已蘊含了「體」、「眼」、「如」及「片片」的深奧義理於其中。

「當體」:從空間而言,我們存在的處所名宇宙,又稱涅槃體。在這個有機的生命體中,各各都來自同一本源、存在於同一空間,各各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個整體、互相依賴的。而一切於這個空間的存在(包括有情與無情的眾生)都已然具足無窮的生命力。這股無窮的生命力大至可分為物質(即「色」)能量和精神(即「受想行識」)能量兩種。

「眼下」:從時間而言,在我們眼前顯現的都是實時(real time)的現象。正如《肇論》〈物不遷論〉云:「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不動」。每一刹那發生的事(即「色」)情(即「受想行識」)其實是凝然不動的。情況猶如菲林,影像是一片定格、加一片定格、再加一片定格的記載下來。當我們翻滾菲林,影像便會躍然而動;速度愈快愈流暢,彷似是流動著的。但當我們放著它們不動時,便可清楚看見每一定格的影像都牢固地刻印在菲林上。所以,事情發生時的一切一切(包括物質能量和精神能量)已然凝住。我們不可能把過去的事情搬到眼前來發生,即使採用最先進的科技使之重新顯現,那些都只不過是重新合成的現象。所有重顯的現象根本已不復是過去曾顯現時的狀況,因為至少多了現時的我們在,那又甚能說重顯的就是過去曾發生的事情呢?由此可知,事情發生的一瞬,並沒有過去與未來於其中,我們的存在只會是永遠的現在式。

「一如」:「多而不異,不異而多,故名一如」。儘管存在是一體(體),但各各存在之事物卻因其現象(相)與功用(用)而各顯姿彩,各各都是獨一無二;遍佈整個宇宙各各事物顯現的形態與功用雖異,卻始終是一個整體。

「念片片」:每一剎那唯是念片片、法住法位,我們可視每一剎那為絕對的「即生即滅」,即不煩惱,故《壇經》云「念念善」(即念片片),即是報身(佛)」。

總的來說:「當下一念」,即是「立地成佛」。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4月2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52: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五十二(有空幻象若不除、現象真相未可得)

有空幻象若不除、現象真相未可得。
有、空念頭銷亡處、當悟自性無所失!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看似有空為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似有空是一;有空非一非二,現象真相現前。這對自悟見性而言,無論如何都是可貴的醒悟。

徒說道:

由於所有「事」(又名「色」,即現象)俱衍生自「理」(又名「空」,即宇宙法則),故眼前的一切「現象」就是「真相」之透露。若換成《心經》的語言,便說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要掌握好兩者的根本意義,便不會受到文字所障礙,而瞭解到《心經》所記載的如來訊息。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51: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五十一(色空本不二、事理元來同)

色既就是空、現象即實相;
空既就是色、實相即現象。

一切諸現象、俱在實相中;
色空本不二、事理元來同。

事事通達理,即色達於空;
正理展現事,即空極成色。

色即是現象,空即是實相;色即是事,空即是理。色與空非一非二,事與理非一非二,現象與實相非一非二。

「一切諸現象、俱在實相中」,事中必有妙理,理自顯現諸事,故說「色空本不二、事理元來同」。

當下事事達理,即是色達到空;當下正理展現人世事事物物,即是空極成色。

徒說道:

「色」乃物質所顯現之象,又稱「事」。「空」乃不停運轉的力量、永不止息的脈動,即一切現象產生的宇宙法則,又名「理」。

通過事象,人們才可看得見蘊藏著的生命力之存在。逆言之,無形無狀的龐大生命力必須透過物質才得以顯現。因此,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缺了「事」,便不曉得「理」之存在;缺了「理」,便無「事」可言。

說「色」說「空」,只不過是從兩個層面來論述同一東西,故言「色空本不二」。說「事」說「理」,則是從兩個角度剖析同一情狀,然兩者的根本內涵是相同的,故言「事理元來同」。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3月26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50: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五十(色空分割者、不知色空義)

色不異於空、空亦不異色;
如波不異水、水亦不異波。

空不在色外、滅色怎歸空?
知色依空現、空遍含諸色!

色空分割者、不知色空義、
六道無了期、枉受生死縛!

凡分割說色空者,即不知「色空相即」之妙諦,這唯是外道或小乘之執,絕對無法生起觀照般若以密契實相般若。

徒說道:

「色」是隨著條件成熟而發生的種種事象,「空」是讓世間一切事象彰顯之理。任執其一都是一種偏頗,皆不能完整地窺見萬事萬物之全貌。唯是瞭解兩者的本質,掌握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才可完全知悉如來在訴說的宇宙真理。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2月24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49:經文「舍利子」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十九(五蘊色為先、且以作「空觀」)

五蘊色為先、且以作「空觀」:
色相觀幻有、色性觀真空。

色空相待立、相待故不異、
悟知色空理、無分別智生。

相即互相入、和合一味融,
是「色即是空」、無分別智成。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色蘊即物理現象世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讓我們生起愛染、煩惱惑障、顛倒流轉的妄想分別思維模式及一切精神作用。「五蘊」當中無非人我執、法我執。

物理現象世界是「非常」、「非一」、「非我主宰」,只是流動的存在,因緣和合而生起。

然而,因緣和合生起的物理現象世界,原來都是從自性中流出,皆本自如來藏常住、不可思議、不可分別的妙真如性。自性指永恆不變遷之性,此不動、不變遷、不生不滅之性,亦即為如來之自性,又稱為法身、真如、如來藏、佛性、空性等。

在禪修「初關除妄」中,在生活當中要做到「色相觀幻有、色性觀真空」。能夠觀諸有色相同是從自性中流出,絕對平等,本自真空,是名「色性觀真空」;實在地去領會自性所顯現之一切事物森羅萬象,無非性空緣起,是名「色相觀幻有」。故不待色滅乃空,不待空滅乃有色;空乃真空(絕對),色為幻有(相對),色空相待立、相待故不異,這一刻不受污染了,即這一刻生起無分別智,這就是見性了。

若能夠將禪修和生活打成一片,自然把生活一切都變成禪。「色即是空」,相互不礙;和合一味融,俱存一體;自然每一刻都能繼續地不受污染了,每一刻都是見性了,這就是圓滿成就無分別智了。

徒說道:

「色相觀幻有、色性觀真空」,「色」指外在的物質世界存在。「空」指其活動力。

「色空相待立、相待故不異」中之「不異」與《中論》之「八不」中之「不」同義。「不異」比「不」清楚,告訴大家並非要否定一切,而是要打破固有偏差的觀念,譬如「色」與「空」之間之矛盾相待,可以用「不異」來形容,這正好告訴大家它們只是一體兩面,是合一的、一體的。既是一體的,就要一同來觀;一體同觀,相即相入、和合一味,故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即是」絕不意味著「等於」,它指的是和諧合一,是名「瑜伽」。

因此,《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要說明,「色」與「空」既相待對立,又是一體同觀,能生起此正見者,就是「無分別智成」。

Om MaNi Padme Hum

2016年2月16日星期二

《觀世自在》對談錄48:經文「舍利子」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十八(佛在世間覺、自在轉法輪)

自身本具性、令心安本位。(有)
若妄念熾盛、當觀世自在。(空)
藉加持任運、無修無不修。(無)
佛在世間覺、自在轉法輪。(真空妙有)

徒說道:

究竟開悟者「悟」到甚麼?

「悟」字形聲,從心,本義為「明白、理解」,佛法分為「開悟」、「證悟」。「開悟」就是「瞭解宇宙奧秘」,「證悟」就是「打從心底裡明明白白」,法爾自然了,已不用想。由「開悟」到「證悟」,可依其深奧程度分成四個層次。

首先是「有」。是明白、理解「自身本具性、令心安本位」。應知宇宙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又稱「涅槃體」。每個人作為「涅槃體」的一員,已完全擁有「涅槃體」的「本性」,自應安住於「涅槃體」了。這是「開悟」道理。

次層為「空」。涅槃體內一切事物皆緣於條件成熟而顯「生」、「住」、「異」、「滅」之現象,如是觀察世間一切法,即是把自心轉變成觀自在。所以「若妄念熾盛、當觀世自在」是一種修行活動。這裡的「空」,指的就是修行。

再次層為「無」。「藉加持任運、無修無不修」,透過不斷用「如來加持(人持明即稱名佛)」自己,已由五蘊牢籠禁閉所困而變成解脫的一員,即是一個一無所缺,再沒有甚麼額外的東西需要增減,並「無有少法可得」,故言「無」。

至於最高的層次「真空妙有」,就是真正「證悟」成佛,做佛的工作。做佛的工作,自度度他,這可讓人達至生命之巔,故說「佛在世間覺、自在轉法輪」。能時刻把瞭解宇宙真相之覺醒向人展示,自然生起驚人的生命力,一般人視為不可能的,都變成有可能,成就讓人感動的佛的偉大生命。這種「證悟」人生,才是「真空妙有」之真諦。

Om MaNi Padme H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