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星期一

但願如櫻

朋友邀約組團賞櫻,讓我想起數年前一趟賞櫻之旅。當時結伴同行的一位摯友,今已作古。有兩句禪話,隨即在耳際響起。一句是道元禪師的「生之時,當生;死之時,當死」;另一句是茶人千利休的「一期一會」。

櫻花的生命周期短暫,整株櫻樹從花開到花落,只不過十數天。與其他花卉不一樣,櫻樹不會逐漸枯萎,而是在花綻放至最燦爛的時候,頃刻全部凋落。花瓣飄落時,壯麗得宛如「花瓣雨」。基於其活著時絢爛,死去時瀟灑的特性,櫻花被日本人尊為精神象徵。日本人認為人生匆匆數十載,應該在有生之年傾力綻放生命光彩;到了必要時,便應該果敢地離去。相信這就是道元禪師勸勉後學「生之時,當生;死之時,當死」的深刻意義。

十六世紀是日本的戰國時代。武士出征前常聚在一起開茶會。與其說他們是品茶,毋寧說他們是餞別。喝下眼前一碗茶後,將來能否再遇,誰都說不準。於是,千利休以「一期一會」的精神,去款待每位客人。「一期」即一期人生,「一會」即僅此一次相會。視每場茶會為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相會,舉行茶事時,主人會傾盡心力,一絲不苟地款待客人。而客人亦以後會無期之情赴會,全心全意地領受主人為其精心安排的一切。因為僅此一次,主客都極為珍視。通過茶的泡沫,彼此領會到人生如幻,由此產生共鳴相應。從此,主客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即使永別,心中確知在世上某個旮旯,有一位珍視的人會惦念著自己。

但願如櫻,能以有限的人生,發揮最高的價值,有意義地活在每一個當下。

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

Men of Mathematics指出,「〇」(現代人寫成「0」)這個符號,在四世紀的印度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開始使用。不過,當時是以實心的小圓點「•」表示。後來小圓點演化成小圓圈。公元771年,一位印度旅行家去到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向國王曼蘇爾獻上隨身攜帶的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國王對這部著作極為珍視,下令把它翻譯成阿拉伯文。從此,印度數字(即1, 2, 3, 4, 5, 6, 7, 8, 9和0)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採納。隨著商業活動,阿拉伯人把十個印度數字介紹給歐洲人。爾後,它們被傳遍世界,甚至被誤認為是阿拉伯人的發明。

追本遡源,原來古印度人發明「〇」這個符號,是用來表示在正數和負數之間的存在。梵文稱之為śūnyatā或śūnya。前者是名詞,後者是形容詞。值得注意的是,正數和負數可以是不同的數值,但「〇」這個數值卻只有一個。「〇」不是正數和負數,不存在正負數中,故可假名為「絕對」的狀態。所言「絕對」者,即非正非負,超越一切正負對立之謂。事實上,類似說法在佛經中也有提及。《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漢傳佛經將śūnyatā和śūnya譯為「空」。《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即《大日經》)指出,萬法皆由五大和合而生。前四大(即地水火風)是純粹的物質,而第五大(即空)乃和合而生之物賴以存在之處所。所以,śūnyatā和śūnya指的都是最真實的存在。有趣的是,這兩個梵文字的動詞śvayate,是「膨脹起來」的意思。換句話說,「〇」意味動態而非死寂。由此可知,「〇」代表的絕對、常恆不變的存在狀態,就是動、生生不息。這個才是對佛經說「空」時的正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