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47:經文「舍利子」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十七(了無可得無上覺、真空妙有妙安心)

本來成佛有修因、空無所求空五陰、
了無可得無上覺、真空妙有妙安心!

禪心四訣,「有、空、無、妙」。

禪心四訣之第一,「有」字心訣:本來成佛!


  • 「有」者:禪心正見,修因同果!故當下一念中,唯是佛心,唯是心心相印之直指心法、唯是本來成佛。
  • 禪心四訣之「有」字心訣,在佛法中又名為「專一」。故又云:「本來成佛、煩惱自招、一生一法、般若觀照。」
  • 《般若心經》之「有」部:當下一念中,有觀自在菩薩、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有照見五蘊皆空、有度一切苦厄。


禪心四訣之第二,「空」字心訣:空無所求!


  • 當下一念,般若觀照,空無所求,修走習染;當下一念,般若觀照,空無所求,對境不惑;當下一念,般若觀照,空無所求,心念一動,迎頭一喝!
  • 禪心四訣之「空」字心訣,在佛法中又名為「離戲」。故又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平等持心。」
  • 《般若心經》之「空」部:當下一念,般若觀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下一念,般若觀照,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當下一念,般若觀照,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當下一念,般若觀照,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當下一念,般若觀照,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乃至當下一念,般若觀照,諸法空相;於當下一念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禪心四訣之第三,「無」字心訣:了無可得!


  • 以無所得故,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禪心四訣之「無」字心訣,在佛法中又名為「一味」。故又云:「不斷來回、滙於一味、自然法爾、如其所是。」
  • 《般若心經》之「無」部:法爾自然,念而無念!法爾自然故,以無所得故,無色、受、想、行、識;法爾自然故,以無所得故,無眼、耳、鼻、舌、身、意;法爾自然故,以無所得故,無色、聲、香、味、觸、法;法爾自然故,以無所得故,無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法爾自然故,以無所得故,無十二緣生,即無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法爾自然故,以無所得故,無苦、集、滅、道;法爾自然故,以無所得故,無智亦無得!


禪心四訣之第四,「妙」(真空妙有)字心訣:心安自在!


  • 悟後的世界,就是一個平常的世界,悟前與悟後沒有甚麽不一樣,只是心安自在而已!心安自在了,不會再顛倒夢想了,故說:「真空妙有平常事、鼻直眼橫合自然」。雲門文偃禪師對弟子們說:「你們別老是妄想,整天思索那些大道理。其實天還是天、地還是地,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僧還是僧、俗還是俗。」
  • 禪心四訣之「妙」字心訣,在佛法中又名為「無修」。故又云:「心無罣礙、微妙生活、無聲妙咒、快樂成就。」又云:「在在處處、心安自在、時時刻刻、事事無礙!」
  • 《般若心經》之「妙」部:無妨是佛,而示現菩薩,方為佛境菩薩行之真空妙有。示現菩薩,故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究竟成佛,故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妨是佛,而示現菩薩,唯是迴光反照、自安樂行,故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無妨是佛,而示現菩薩,真空妙有,故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徒說道:

世尊在菩提樹下感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故「若離妄想」了,又豈能言「可得無上覺」呢?覺者之心靈世界已截然不同,法爾自然  (真空),五智油然而生(妙有),故云「真空妙有妙安心」。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46:經文「舍利子」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十六(智慧第一舍利弗、佛知佛見斯等一)

智慧第一舍利弗、佛知佛見斯等一!
久已成佛權方便、無妨是佛外道身!

舍利弗幼年時,受博學多才之父及賢明之母的教養,精通百藝,智慧超群,在他未皈依佛陀時,已擁有弟子多人,後來率同三百五十餘弟子皈依佛陀。因為舍利弗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佛陀常讓舍利弗替他說法。舍利弗當佛陀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陀稱讚他是眾生的生母。僧團碰到些棘手的問題,都由舍利弗來解決。

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舍利弗於《楞嚴經》曾對佛陀報告自己圓滿通達之自內證云:「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舍利弗尊者說:「佛問這個圓通的道理,如我所證的『心見發光、光極知見』,不再是有能所和合的眼識,而是轉識成智;即不再是用眼來看,而是從清淨心裡發出智慧光明來(心見發光),使到念念縱有所見聞、覺知,念念均能無有罣礙。如是從清淨心裡發出智慧光明來,光明有多大,知見就有多大;光極就成就如來的佛知佛見(光極知見),得法眼淨,這是我修行的法,斯為第一。」

徒說道:

「久已成佛權方便、無妨是佛外道身」,正是《妙法蓮華經》中〈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與〈分別功德品第十七〉之梗概。

所有覺者與一切眾生,同具「如來壽量」,都具備「無作三身佛」。覺者與眾生,兩者之間的微差別,只在於知道且常記得如來壽量(大記)抑或常不知不覺自己已在如來壽量中。每位覺「如來壽量」者(即佛),都有一大事要去工作:為了喚醒仍在沉睡中的眾生,故「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無論眾生在甚麼地方出現、生成甚麼模樣,佛都會以同等身份,在其活動範圍示現,故名「分別功德」。亦只有這樣,才可讓人人也知道和記得自己已在如來壽量中,都可即身成佛。這就是舍利弗「久已成佛權方便、無妨是佛外道身」的大願因由。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11月18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45:經文「度一切苦厄」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十五(是智慧第一人、演第一智慧經)

四大緣生假合、舍利加之於子、
是智慧第一人、演第一智慧經!

「舍利子」,也有翻譯成「舍利弗」。舍利弗為此法會當機的佛弟子,特敬請觀自在菩薩開示甚深般若法門的妙理。每部佛經都有當機的佛弟子,或提出疑問、或對答、或以主賓的立場來說道理,令與會大眾了解,這都是大悲的流露,度一切眾生的手法。佛經裡當機的佛弟子很重要,從他的名字甚至可知道該經的主旨。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故《心經》的主旨即是「具足摩訶般若智慧,成就了最圓滿的開悟」。任何人只要能夠有此智慧,即稱為「智慧第一」。

「舍利」意思即是鶖鷺,鶖鷺鳥的眼最利,而舍利弗的母親眼目伶俐無比,故以之為名。舍利弗的母親一家人都是外道,舍利弗尊者早期也曾傳過外道。但是後來他遇到了佛陀,見佛法妙理高出一切,才認佛陀為師。舍利弗的眼睛最鋒利,見佛法很透徹,所以他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成為佛陀弟子後,常出來降伏外道勸化眾生,破邪顯正,所向披靡!民國胡蘭成之《心經隨喜》有這樣一個關於舍利弗恂道的故事: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慘遭外道暗殺,佛陀聞此消息,即領五百弟子在野外尋得舍利弗的遺體,眾弟子悲極而泣,佛陀說:「汝大舍利弗,大勇大智,大慈大悲,汝見眾生,如作與汝同樹之枝,汝之生涯也盡,壯士赴戰場,如往盛筵。」如果這故事是真的話,舍利弗為佛法忘軀的精神,「壯士赴戰場,如往盛筵」的心懷,確值得我們每一個佛子效法!

另外,於《楞嚴經》中,舍利弗曾對佛陀表白,說自己從曠劫以來心見根本上就是清淨的,故一切法都能明白,一切法在他的心中現出來,皆由於清淨故。他如是在清淨中受生,便縱有如恆河沙數,他都能記得清清楚楚。世間法、出世間法這兩種法,以及世間上這些變化相,由於他的心清淨,他一見就通了;多生以來一切法都不會障礙他,他都很清楚。這一生他於路中,遇到迦葉波弟兄三人從相距很遠走過來,宣說佛陀所講的因緣法,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個很自然的道理,舍利弗一聽,由於他的心清淨,即時明白了,悟到真心廣大無有邊際,法法隨緣生滅滅生,真心唯是不生不滅,因此發心隨佛出家。從前他雖心見清淨明白,但是道理還沒圓滿,佛陀說法是個圓理,使他真正悟了圓理,並就得大無畏,故能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明白了圓滿的道理,就不怕生死了,因為悟到無始無終、一切統統就是自己,無量無邊的諸佛、無量無邊的眾生,就只是一個整體,成佛就是成就「一切眾生悉是佛性」這一個知覺,不是成別的事情。明白了清淨心是圓滿的,根本上無始無終,他就成就了最圓滿的開悟。《楞嚴經》甚至說舍利弗「為佛長子」,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佛以智慧為第一,故他是佛的第一個大弟子。

徒說道:

每個人只要效法佛子舍利弗之「大慈大悲」、「壯士赴戰場,如往盛筵」這為佛法忘軀的精神,都可以創造自己的偉大生命意義與價值,都可以自行決定以自己的生命,來活出一個為師弘法的人生故事。只要擁有著活出為師弘法的一生,自然「是智慧第一人、演第一智慧經」,不枉此生。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11月11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44:經文「度一切苦厄」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十四(人間萬事不如休、煩惱愛惡一心愁)

人間萬事不如休、煩惱愛惡一心愁。
五蘊頓空苦厄度、原來信心即佛心!

徒說道:

「煩惱愛惡一心愁」的「心」,指妄心;而「原來信心即佛心」則指「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心」,亦即所謂的「信心決定」。

「五蘊頓空苦厄度」告訴我們,只要「頓」住五蘊(五蘊無非人我、法我執,又名眾生心、妄心),於當下一念把妄心「頓」住,「空性(佛性)」即展現,現前即是圓滿具足;眼下的一切「苦厄」即被度已。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10月28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43:經文「度一切苦厄」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十三(容易苦厄的人、忘了本來面目)

容易苦厄的人、忘了本來面目。
未經放鬆放空、難入般若深行!

深層放鬆,心靈放空,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行為,而是使內在充沛著無比的能量,心靈高度的提昇,當下即是觀自在菩薩,頓空五蘊,故恆能轉物,故無厄境。

徒說道:

試想:若一位演員忘卻了自己正在舞台上,誤以為正在扮演的苦難中的角色就是自己,那是多麼可憐!古今中外,曾有不少演員在飾演過某些角色後,因無法抽離該角色而導致現實人生不幸的個案。同理,若我們忘記了自己是大我生命的一員(這大我生命即宇宙整體,又名如來、無住法身、涅槃體),忘記了自己是擁有永恆生命力的無限人,我們便容易迷惑於眼前這一期生命的得失,而無法放開懷抱地去活出大我生命力。就這樣,我們便白白讓「入般若深行」的種種契機悄悄地從我們的身邊流走。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42:經文「度一切苦厄」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十二(幸福智商、成就極樂)
  
一切苦受災厄、無非如來事業、
現前一切生活、唯是極樂境地!
  
世間相對之樂、終而苦厄臨頭。
去了迷情執著,度了一切苦厄!
  
苦樂是迷情之差。悟之樂不是世間迷情之樂,是沒有世間相對的苦樂,是觀自在菩薩絕對的極樂境地!
  
徒說道:
  
佛經上說的「極樂世界」絕非一個存在於時空之中的物質世界,而是一種人人本有的心靈境界。換句話說,「極樂世界」並不關乎時空的座標,而是關乎人的一念。《壇經》云:「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苦樂,全取決於人當下之一念迷。一念悟,即可重回「光明境地」,即能如觀自在菩薩般「無苦無樂」,自然永遠都是絕對大樂,故名「極樂世界」!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9月16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41:經文「度一切苦厄」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十一(幸福智商、成就光明)

五蘊皆空、超越苦厄、
幸福智商、成就光明!

生命的幸福智商(Fortune Quotient)降低,蠶食生命中的幸福!

提昇幸福智商如觀自在菩薩,我的生命就是觀自在菩薩的生命,我便能像觀自在菩薩般永恆地幸福快樂!

徒說道:

「五蘊」又稱「五陰」(即色、受、想、行、識)。

〈般若無知論〉曰:「五陰清淨故。般若清淨」。故知,「五蘊」本來「清淨」。若不清淨,只因人執著「五蘊」,而令自己陷入煩惱之中,感受自製的苦厄。事實上,遭遇到相同的際遇,不同人便有不同的對待。就像憑藉主演荷李活電影《超人》而揚名的影星基斯杜化.李夫,他在壯年時因墮馬而導致全身癱瘓,從此只能倚靠輪椅行動。然而癱瘓並沒有令這位「超人」喪失奮志,反而激發起他的頑強生命力,搖身一變成為人類幹細胞研究的倡導者。儘管意外後九年,因心臟病發與世長辭,但他的遺愛精神已然永垂不朽。

從最根本而言,人人本具圓滿的「幸福智商」。只不過,這是一般人都難以接受的事實,故只好權宜而說「提昇幸福智商如觀自在菩薩」。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9月12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40:經文「度一切苦厄」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十(在苦厄之當下、活出幸福自在)
  
在苦厄之當下、活出幸福自在、
以幸福的心念、創造長遠幸福!
   
在苦厄之當下,活出幸福自在;現前世界,唯是佛土莊嚴!
  
徒說道:
  
「苦」都是主觀的感受。
   
以為天生殘障人士都活在「苦」中,這是人之常情。但世間偏有一個自稱「擁抱機器」,天生沒有了手腳的力克.胡哲,雖在苦厄之中,卻活出幸福自在的不凡人生。他的其中一部著作《人生不設限: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激勵了萬千人心;他的演說、他的擁抱更給予了人人希望,燃點起了無數愛的心燈。

如果沒有得到奇蹟,就讓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奇蹟吧!這就是「活出幸福自在」、「創造長遠幸福」的真諦。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8月26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39:經文「度一切苦厄」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九(深行菩薩觀自在、五蘊已空見法性)

事之難忍者曰苦、險之難避者曰厄、
眾生困於苦厄中、如何脫離得安樂?
深行菩薩觀自在、五蘊已空見法性、
無苦不泯大圓鏡、無厄不除成所作!

能夠觀見自己和觀自在菩薩無二無別,當下即是深行菩薩如觀自在,故無苦不泯,無厄不除。

徒說道:

當人面對厄運時,易生憂苦,此乃人之常情。不過,《心經》卻要讓我們知道,「厄」不一定是一件壞事。何以故?

譬如:鑽石乃稀有寶石,它是由處於地底的深深處,強大的壓力(四萬至六萬個大氣壓力)與高溫(1000℃–1600℃)下,碳原子緊密地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結晶體。簡而言之,鑽石的本質仍是碳原子,這與普通用來燒烤的碳一樣。然而兩者無論在外貌、硬度、閃亮度、經濟價值上,都有天壤之別。而造成這樣極端差異之因由,就僅僅在於鑽石得到充分嚴酷的外在環境。

當人面對厄運而生起憂苦時,只需能以觀自在菩薩之妙觀察智來觀照,則一切苦厄便成為讓自己成佛的條件。既盲且聾的海倫.凱勒也曾說過:「偉大人格無法在舒服的環境中養成,唯有通過試煉與折磨的經歷,靈魂才得以強化,視野才得以明晰,雄心才得以激發,然後成功才得以獲致。」互勉!互勉!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8月5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38:經文「照見五蘊皆空」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八(直達法界本源,圓滿般若妙諦)

眾生妄分空有、未識妙有真空!
真空妙有體性、雖無實質可言、
當中所含條理、究竟無量無邊、
世間萬事萬法、皆依條理出現。
般若波羅蜜多、直達法界本源、
真空妙有性理、圓滿般若妙諦!

「世間萬事萬法、皆依條理出現」?如物理心理定律,乃一切物理心理現象之所依。

自證真空妙有,即再無五蘊可空,乃屬圓滿般若之妙諦!

徒說道:

《法華經》云:「諸法實相」。若我們偏執於「空」或偏執於「有」,皆非證道。因為真實的狀況(即「實相」),唯是「真空妙有」。

世間上萬事萬物,皆依條件成熟(名「緣」)而生起、顯現 ,條件不再成熟便死亡、消失。這是一個生住異滅的重複(即「空」);在物理上如是,在心理上亦如是。故說「世間萬事萬法、皆依條理出現」,這是宇宙運作的真實法則(即「有」)。因此,當我們妄下判斷、誤執世間事物無非「有」或「空」,均未曾觀察到真實狀況的全貌。真實狀況的全貌是:現象是生住異滅,其真相是「空」;其運作的原理則是「緣起」,其理則是「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故名「真空妙有」。

說萬事萬物「真空妙有」,乃因各各本身是由於種種條件湊合而產生的,而這種生住異滅變化的現象是延綿不斷地在發生的。如是者,世間的物理現象才有晝夜、季節、生死等交替,而人的心理現象才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變化;萬象森羅,依條理出現,卻又妙不可言,故名「真空妙有」。

其實「法界本源」就是生生不息、不斷地在新陳代謝的永恆生命力(即「本不生」),故一切現象「常變幻」。然而,一切現象的常變幻卻有其真實法規在(即「因緣生」)。要深切體證「真空妙有性理」 ,我們必須堅定地站在「法界本源」這永恆生命力的立場,以觀自在菩薩的自覺,讓有如一夢的這一生,好好努力活出永恆生命力(即「一生成佛」),在這一生奠定瞭解「永遠的佛」的偉大境涯,這就是「圓滿般若妙諦」了!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25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37:經文「照見五蘊皆空」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七(忘掉五蘊、安住當下)

自在境界、
不可思議!
思量妙境、
心則狂亂!

眾生怎可、
忘掉五蘊、
心勿狂亂、
安住當下?

實踐無念、
擁抱當下、
春天來臨、
草木自生!

《般若經》云:「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思量佛境,心則狂亂!」

徒說道:

有些修行者認為,只要修鍊肉身至甚麼甚麼境界(如「氣脈明點」、「生起拙火」等),那將是「自在境界」;又有另一些修行者認為,只要在口頭上說得通禪(即所謂「口頭禪」),自己就可到達「自在境界」;諸如此類的想法,其實都可用一言以蔽之:妄想。這正正是《楞伽經》所指出的「妄想不實義」。那麼,究竟造成人妄想的成因何在?就是佛家常言的根本煩惱:貪、嗔、癡。《楞伽經》告訴我們,人們甚至會對佛所說的「自在境界」生起貪、生起嗔、生起癡,所以心常不安,此即所謂「思量妙境、心則狂亂」。

「眾生怎可、忘掉五蘊、心勿狂亂、安住當下?」這四句偈,就是在叮嚀我們,要務必超越五蘊為代表的這個「自我中心」;不迷惑於自己貪、嗔、癡所生起的妄想境界;這樣,即自然會照見現在所處身之境,都是本住光明的「自在境界」,這就是「實踐無念、擁抱當下、春天來臨、草木自生」的真諦了!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36:經文「照見五蘊皆空」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六(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皆空)

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皆空;
「我」不存在處,究竟自解脫!

禪是大安心法:絕對放鬆,五蘊等虛空,活在當下根本苦樂之中,苦、樂也融入大悲,是名「『我』不存在處,究竟自解脫」!

徒說道:

《法華經》〈勸持品〉云:「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這份能以身殉道的情懷,人真的可擁有嗎?答案是肯定的!世上就有不少捨身取義的大故事。

對於「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這自我犧牲的行為,叔本華認為:這是因為人意識到自己與存在是大悲一體的,而事物的分隔現象只不過是在時空的條件下經驗形體方式的結果罷了。換言之,自我犧牲就是人體證「所有生命是大悲一體」這真理的自然行為。然而,人若未回復本來具足的大安心,便絕不可能做到「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皆空」了,更遑論甚麼「『我』不存在,究竟自解脫」,這觀自在菩薩「究竟自解脫」的為道忘軀精神境界了。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18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35:經文「照見五蘊皆空」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五(「五蘊」即是「五陰」、不外「我執」「法執」)

「五蘊」即是「五陰」、不外「我執」「法執」、
我法二執不立、自證諸法空性!

順逆喜惡之念、無非起自「我執」;
誤認此岸彼岸、如是皆為「法執」。

若以般若觀照、智慧光明現前、
五蘊當下頓空、瞬間獲得解脫!

「五蘊」即是「五陰」。「蘊」是積聚之意,即五法積聚成身,實乃積聚一切塵勞生死煩惱諸苦。「陰」是蓋覆之意,即是多生累劫,起虛妄幻化之障蓋,障蓋本來面目。

所謂「五蘊當下頓空」,祗空其執,不空其理性。

徒說道:

漫畫家幾米在盛年時罹患血癌。人生遭逢劇變,一般人會認為他有足夠的理由自暴自棄。但他的生命故事並未按照「人之常情」發展成沉淪。相反,那是造就他日後在創作路上成功的轉折點。畢竟,成功從來就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患了這個病,啟發幾米領悟到「所有的美好都在當下」。「而所有的變化也變得美好。我感念那一段飽受折磨的傷痛時光,讓我變得感性而敏銳,許多平凡的小事變得重要,而許多平凡的大事又變得無足輕重」。而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到「疾病的傷痛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只可以勇敢面對。

事實上,人因「五蘊」才感受到傷痛與磨難,觀自在菩薩卻因觀照「五蘊」故得證「自在」。沒有傷痛與磨難,觀自在(人)哪來條件和舞台去展示觀自在菩薩的「難即自在」力量呢?世間上所有激勵人的生命故事,都建基於人能超越傷痛與磨難而自證法樂。讓我們以觀自在菩薩的「難即自在」光明信心,為所有正在感受黑暗的人作公開示範,讓他們都可以看見「五蘊當下頓空、瞬間獲得解脫」是生命本具的!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15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34:經文「照見五蘊皆空」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四(照空五蘊諸法、悟見「空、有」無著)

般若妙智觀照、
能照所照一味、
照空五蘊諸法、
悟見「空、有」無著!

《增一阿含經》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夢幻。」

色如聚沫喻:眾生色身如聚沫,沫因風吹水成聚,虛有相狀,體本不實。

受如水泡喻:眾生所受苦樂如水泡,水因風動或物擊,忽爾成泡,須臾即沒,起滅無常。

想如陽焰喻:眾生妄想如陽焰。陽焰指日光,曠野遠望,日光發焰,如水溶漾,而實非水,以渴者想為水故,因念成想,皆為虛妄。

行如芭蕉喻:眾生造作諸行,如芭蕉之危脆而不堅實。

識如幻事喻:眾生識心分別諸法,皆隨境生滅;如幻巾為馬、幻草木為人,皆由幻覺所成,本無實體。

《大智度論》云:「因緣生法,是名空相。」故知凡因緣所生者,均無自性,皆是「非常」、「非一」、「非我主宰」,只是流動的存在,因緣和合而生起。

所有眾生皆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空幻如是;物質(色)與精神(受想行識)之現象皆屬五蘊構成。唯以般若妙智,照空五蘊諸法,即不僅空於自身之受想行識,亦照空「地水火風」四大和合之色相。

徒說道:

凡物質性存在皆有限期,故是「無常」。一切物質都是由於條件成熟而顯現,即「諸法因緣生」,所以是「有」。人如是、植物如是、山水如是。若然條件不再成熟或消失,一切都無法成形,所以佛經稱這種存在狀態為「空」。

儘管一切物質性存在狀態都是「空」,但佛(即開悟者)並不否定事物都是「有」這存在的事實,他們均能以「般若妙智觀照」(即妙智觀智),創造一切事物之絕對價值(即「一味」)。

當我們徹底領悟這「空」與「有」之間的關係,並免於被兩者或其中之一者所迷惑(即『悟見「空、有」無著』),那麼我們就能自在遊戲於其中,創造一切事物之絕對價值,成了觀自在菩薩!這樣,我們便自然而然地擁有勇者無懼之心,尊重自他的生命,並在生活中展現無窮的生命力,去助己助他成就一個又一個美麗動人的觀自在菩薩生命故事。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8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33:經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三(忘記自己、見證萬法)


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
忘記自己、
見證萬法!

行者之心、

觀音之心、
眾生之心、
無二無別!

由於一切眾生都希望能夠擺脫身心的束縛,就像幸福喜樂的觀自在菩薩一樣,活得光明自在,所以《心經》開示說明了只要我們「行深般若波羅蜜時」,我們自然會忘記自己,見證自性能顯化萬法(見證萬法);感受到觀自在菩薩的心與自己的心無二無別。甚至不僅觀自在菩薩的心與自己的心無別,我們也感受到一切眾生的心與自己的心是無分別的。不僅如此,我們實際上感受到此地當下的自己甚至超越一切時間及空間,體驗到此地當下擁有這份「身心脫落、脫落身心」之光明快樂,光明解脫!自己的心、觀自在菩薩的心、及眾生的心,如同水溶於水,無二無別。


徒說道:


視乎我們從哪個角度出發,其實「忘記自己、見證萬法」與「記得自己、見證萬法」,兩者並無二致。何以故?因為前者忘記的,是以百年之身為限的自己。而後者記得的,是以觀自在菩薩永恆生命為底蘊的自己。從兩者之中,任何一個角度出發,我們身心也將可經驗到自己是宇宙大愛。觀自在菩薩的心與自己的心,都無非是大愛。只要同此一心,苦厄自然無隙可乘!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4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32:經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二(既破我執又破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時、
不見菩提不見薩埵、
不見般若波羅蜜多、
既不見行不見不行、
無能所行以為行相。
內證二空離諸分別、
既破我執又破法執、
不但見空又見不空、
深入妙智圓明之德、
是名菩薩行深般若!

徒說道:

「歷史」這一詞彙的英文寫法是 history。若將這個詞彙拆開,history 可以變作 his story,而裡面的 his 是指其他人。所以,history 就是他人的故事!事實上,歷史的本質就正正是人的故事。人類自有歷史紀錄以來,便一直在上演生命故事。儘管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習俗、生活方式與貢獻等,但人類其實總是在重複過去的恐懼與慾望的故事。而那些過去的故事,其實早已在過去的時空中完成了,都「法住法位」了。若能理解並接受上述「不但見空又見不空」的宇宙真相,我們當知盲目地執著於保養作為顯現生命的色身(即「人我」),與及傾力地追求一切自度的法門(即「法我」),而漠視了生命的根本是「深入妙智圓明之德」的「菩薩行深般若」之開示,那麼我們在重複的生命故事將毫無意義。

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都懂得充分發揮其「行深般若波羅蜜時」能量場,與宇宙「慈悲」能量場共鳴相應。他們不但洞悉萬物的本初狀態(即「不但見空又見不空」),能善加利用萬物在世間之短暫顯現(即「空」),從而讓各各的存在對宇宙整體產生最大的功用,創造出無限的價值(即「不空」)。於此,重演的生命故事才不至於被枉費,而能在世間顯示慈悲的無限可能性。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6月27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31:經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一(身心自然脫落、生命自然豁開!)

行深波羅蜜多、
體證佛因佛果!
身心自然脫落、
生命自然豁開!

徒說道:

從〈物不遷論〉,我們認識到萬物的真實現象,無非是每一個「念片片」的投影。存在源頭其實是永遠現在的「念片片」了!

我們的身命是永遠現在的「念片片」中的顯現,其實俱是一個個凝住的現在的「念片片」。 眾生未證入永遠現在的「念片片」,故把每一個片刻都經驗成在流動的時間長河中流動著。換句話說,每一個片刻縱是根本靜止不動的「念片片」、成佛雖只是「當下即是」的一念而已,但眾生卻都迷惑在「過去、現在、未來」這「小我」的流動時間體系中,故僧肇才藉〈物不遷論〉來作出悲嘆!

相應「永遠現在」,開悟「念片片」,自然當下馬上「體證佛因佛果」,是名「行深波羅蜜多」。〈物不遷論〉說這種「念片片」之當下就是「功業不可朽」的。所以當我們能在「念片片」中生活,即是佛的「身心自然脫落、生命自然豁開」的法爾自然解脫了。

一切唯心,根源都是心。故「法住法位」成立的根據是「念片片」!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6月20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30:經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彼岸即是此岸、這個變成那個!)

行深波羅蜜多、
無執此岸彼岸。
彼岸即是此岸、
這個變成那個!

徒說道:

康德曾指出,人們的所有經驗都受到時空的限制。一切事都在時空裡生滅。空間和時間對人們的經驗普遍形成了局限:活在時空中,我肯定是不淨的;正是「罪業」維繫著「小我」的時空世界。由於沒有瞭解到「實相」這超時空之境已經是當下、一體生命的不能破壞之圓滿本質,人們總幻想在相對於此時空世界(即「此岸」)之外,還另有一片稱為「彼岸」的超時空之理想國度。人們正是因為這時空裡二元對立的觀念,阻礙自己進入「過去已不存在」的已經清淨無罪了的圓滿覺悟,而為自己帶來無窮的痛苦。

反之,佛菩薩就是活在超越時空的圓滿覺悟中,示範體驗「切斷執著時空的概念之極為光明和善巧地應付任何情境」的生命力。佛菩薩就是真正藉著「實相」修正受到時空限制的「幻相」,這才是「彼岸即是此岸」的真諦。在佛菩薩的眼裡,唯是要運用「實相」的圓滿光明能量於此世界,因為再也沒有比現前更真實的「彼岸」了!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6月13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29:經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九 (菩薩有何可修?菩薩何曾散亂?)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菩薩有何可修?
宣說正法自然自解脫、
觀自在菩薩何曾散亂?

徒說道:


一般佛教徒所追求的「出離」狀態了無生趣。相反,觀自在菩薩在為教化一切眾生而展現的狀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卻湧出活潑央然,自在遊戲,無罣無礙,捨身救世,直行無所求事。為何有這樣天壤之別呢?

答案是人對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知見是否正確。

一般佛教徒總認為自他都是煩惱的罪業凡夫,所以為求「出離」而一直以為會往生在外間與此土對立的淨土世界,並試圖憑藉念佛、修習佛道的力量來消除甚麼罪業、祈願淨化自己。所以,他們大都視外在世界為束縛,乃業障之所成,根本沒辦法把觀自在菩薩的自在精神活現於現實生活上。

相反,活現觀自在菩薩真精神者,則是把自他視為神聖莊嚴的人。他們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其實只是不自私地為教化一切眾生而忙碌。所以,我們只需讓自己每天都保持這份忙碌,「宣說正法」,即成為自覺覺他,「自然自解脫」的觀自在菩薩了。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6月6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28:經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八 (既無分別、彼岸已至)

表象的我、真實的我、
既無分別、彼岸已至!

告訴自己:「我今天就是佛!」

直到一天,不再記起佛,而過著佛的生活,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徒說道:

有些人認為,修行是一種逃遁隱居、脫離現實的事情,但事實上卻正好相反。真正的修行者非常入世,因為他們明白到只有深刻體會人間冷暖,才有「資糧」發揮自己的慈悲的功用。故此,他們更著重「此岸」。唯有覺醒地處理好「此岸」所象徵的此時此地此身,即是體現「彼岸」所象徵的開悟境界,以及不朽的生命。所以,此岸即彼岸,已無分別了!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30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27: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七 (十種自在勝果圓)

觀音總持大悲心、
十種自在勝果圓!
尋聲救苦施無畏、
悲智圓融救世尊!

十種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徒說道:

「自在」的梵文是 īśvara,有時亦作 vaśitā,意謂無礙、縱任。故可引申為心無罣礙、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據六十卷《華嚴經》之〈十地品〉云:「是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則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是菩薩得十自在。為不可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智者。不可壞智者」。具體而言,此十種自在各有所指:

1. 命自在(āyur-vaśitā)指菩薩於無盡長劫中住持永遠三世的如來壽命,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

2. 心自在(ceto-vaśitā)指菩薩因無畏而心獲得解脫,不復受任何煩惱所羈絆。

3. 財自在(pariskāra-vaśitā),又稱資具自在、眾聚自在、莊嚴自在、物自在。是譬喻菩薩以無常和死亡作修法珍寶(法財),常常觀想,來莊嚴現前國土。

4. 業自在(karma-vaśitā),梵文 karma ,原意為「活動」、「作為」,漢譯為「業力」。業自在是指菩薩不論人間是非善惡,都能發現其中光明本性,而示現菩薩自在的活動或作為。

5. 生自在(upapatti-vaśitā),指菩薩自在受生於一切國土 。譬如:地藏菩薩專門受生「地獄」以拯救地獄眾生;觀自在菩薩就「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為救眾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6. 願自在(pranidhāna-vaśitā),指菩薩因其本誓願,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能無盼無懼而自在無礙。

7. 信解自在(adhimukti-vaśitā),解脫自在、信自在、勝解自在,指菩薩於智慧解脫再也無疑, 故能永遠的三世都自在無礙。

8. 如意自在(rddhi-vaśitā),又作神力自在、神變自在。象徵菩薩以智慧故,能在世間遊戲三昧,創造種種不可思議光明境界。

9. 智自在(jñāna-vaśitā),指菩薩於每一念中,皆具足慈悲的智慧,故不會迷失。

10. 法自在(dharma-vaśitā),指菩薩能隨眾生的獨特性而以無量無邊法門施教,好讓人人能夠覺知自己與「觀自在菩薩」都是平等無二。

師說道:

凡成就此十種自在者,即名觀自在。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26: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六 (真心至誠祈禱、成觀自在菩薩)

心經一字一句、
穿透最深心海、
呼喚我們心中、
觀自在王菩薩!

是觀自在菩薩、
向觀自在菩薩、
真心至誠祈請、
大悲光明遍照!

廣大圓滿無礙、
超越一切苦厄、
廣度一切眾生、
成觀自在菩薩!

徒說道:

「真心至誠祈請」並不是向外求索甚麼神祗賜予力量。相反,這是向內在呼喚正在昏睡的「觀自在菩薩」。

「廣度一切眾生、成觀自在菩薩」就是洞察到生命的真相,瞭解自己存在的意義,唯是要通過活現「觀自在菩薩」生命力去服務他人,好把他人的「觀自在菩薩」生命力也激發出來。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20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25: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五 (具足千手、其眼亦然)

妙觀自在、
具足千手、
其眼亦然、
施眾生願。

大悲利他、
廣大無量。
自在真言、
普度眾生!

徒說道:

一切佛、菩薩皆依其德立名,以突顯此佛、菩薩(開悟者)的大人格特徵。運用「妙觀察智」之德立名者,梵文為Avalokiteśvara,原意具有「觀察入微的人」 ‘the lord who looks in every direction’ 或 「如實見」‘of what is seen’之意。鳩摩羅什譯為「觀世音」,而玄奘則譯為「觀自在」;古譯還有「觀世自在」、「觀世自在王」等。故知,「觀世音」、「觀自在」兩個名稱都在指同一種特殊功能。此妙「觀」察智之本智是恆常不變,即名「自在」;而所觀之境即起滅無常之世間法,「觀世音」之特牲,即統攝一切世間法歸於音聲。

觀自在菩薩「具足千手、其眼亦然」是象徵。我們切勿誤會觀自在菩薩真的有一千隻手和一千隻眼啊!「千手」象徵在人們需要時沒有不伸出援手去「普度眾生」的;而「千眼」則象徵看得清楚眾生苦。觀自在菩薩之所以具備如斯偉大的「大悲利他」力量,完全是因為統攝一切「世」間法歸於「音」聲,欲度何等眾生,即流出相當音聲,稱性之音,名為「觀自在」真言。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24: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四 (菩薩覺有情、大願度眾生)

菩薩覺有情、
大願度眾生!
遊於有情中、
隨機行度化!

不捨諸塵勞、
而常作佛事!
於度生之際、
圓滿無上覺!

徒說道:

「菩薩」是梵文 bodhisattva「菩提薩埵」的簡稱,漢文意譯為「覺有情」。梵文 bodhisattva 是複合詞。這個詞語分別由 bodhi 「菩提」和 sattva 「薩埵」兩個詞語構成。「菩提薩埵」這個詞語的前半部(即「菩提」)的意思單純,無論用任何方法解釋皆意指覺悟、最崇高的智慧。但後半部(即「薩埵」)卻含有多種解釋,可衍生出多重意義;在《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摩訶薩埵〉加以闡釋:「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故《佛教思想發展史論》把蘊含豐富意義的「菩薩」一詞,歸納解釋為「具有圓滿智慧,而又心性純潔、善良勇敢的生命個體」。

藉得一提,「菩薩」這個名稱原是《本生經》對釋迦牟尼或世尊前身的稱謂。當大乘運動興起,這個名稱才用以泛指所有出家在家、男女老少、貧賤富貴的修行者、辦道者。

其實,「於度生之際」才是真正的「圓滿無上覺」。所以,唯有能於此生自願肩負起廣宣流佈宇宙真理這「佛事」或「唯一大事」者,方可名「菩薩」。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9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23: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三 (當下根本、如觀自在)

「不是你的、
不是我的、
沒有好壞!」
名不二智。

你的生命、
我的生命、
當下根本、
如觀自在!

徒說道:

「當下」即此時此處。生命的長河正是由每一個「當下」所組成。

要充分理解「當下」,我們必先掌握「三世」的意義。《大日經疏》云:「所謂三世,世名貪瞋痴。……由如過去貪故,今受此貪報之身,復生貪業受未來報,三毒皆爾。」

因此眾生依三毒而感三世,「三世」之本體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即「你的生命,我的生命」。相反,「觀自在」乃能降伏眾生三世的貪瞋痴煩惱之義;「觀自在」唯依「當下」根本「不是你的、不是我的、沒有好壞」之不二智,故免於三毒而降伏三世。

明白到生命從來就是無始無終的「當下」,便能免於三毒而降伏眾生依三毒所感之三世。故此,此時此處的生命顯現就是絕對、最根本的「如觀自在」之存在。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6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22: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二 (妙觀察智、觀世自在)

妙觀察智、
觀世自在!
識常生滅、
本智不變!

徒說道:

《楞伽經》云:「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

「識」是「生滅」的。當中彼生滅之所顯生者,是因應眾生各各不同的宿業而產生出來的結果,是名「阿賴耶」。相反,「智」卻是「不生不滅」的。「智」是自然「免於」疑惑的絕對等持的境界,這就像太陽的恆常遍照般,是名「如來藏」。

用「如來藏」來觀「阿賴耶」,即「用智觀識」,又名「妙觀察智」。是認知萬法根本只是宇宙真實的一種顯現。切實通曉這真相的人,即名「觀世自在」者。各式各樣起伏等妄念不屬「觀世自在」者,故能開出真實智慧的花朵去莊嚴自己,莊嚴他人。

觀自在菩薩不是別箇,衪就是我們體悟到自身內「不生不滅」的金剛身。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21:經題「經」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一 (一生一經、念念受持)

一生一經、念念受持;
點石成金、轉凡成聖。

內在醒覺、自己是佛;
在人群中,歡喜說法!

徒說道:

「一生一經」,若以一經為一身的寄托,很多人也只會選擇《心經》。現代最廣泛流通的《心經》漢譯本由玄奘翻譯,全文共260字(而日本最流通的漢譯本共262字,比中國流通本多了「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中的「一切」兩字)。由於《心經》簡短,以至在云云佛教經典中,最廣為人知。《心經》字字珠璣,言簡意賅;只要我們對之「念念受持」,只要想觀自在菩薩想得放不下,如果這樣去修法,在今生今世,就會成佛,故說「點石成金、轉凡成聖」。「內在醒覺、自己是佛」,這猶如從金礦中提煉出純金一樣,爾後再不退轉為礦石。正如自己需要一樣,他人也同樣需要;請大家務必「在人群中,歡喜說法」去。如實宣揚個我與觀自在菩薩是同一心的這個《心經》秘密,則縱經歷百千萬億劫之生死輪轉也必與《心經》 世世重逢。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4月25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20:經題「經」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為我改變、苦痛事實)

念念心經、能夠改變;
我對事物、看法受法。

念念心經、信樂受持、
為我改變、苦痛事實!

徒說道:

人之所以痛苦,全因誤認此身為「我」、是存在的中心,故而產生種種不必要的執著。但事實上,在我們「念念心經、信樂受持」的過程中,即可經歷個我身心與大我身心合一的全新體驗,此亦即是與存在中心點連結,去開創各種可能性,從而「為我改變、苦痛事實」。

這是一種與大我共舞的全新方式,是一種較高的意識狀態,自然「能夠改變、我對事物、看法受法」。當知個我乃大我生命的組成部份,情況恰似細胞乃人體的組成部份。若人只為了己身而活,便會莫視他人,並創造矛盾與對立;後果猶如癌細胞之於人體。相反,當我們信樂受持《心經》,能與大我共舞,時間消失了、憂慮不見了、專注加深了,而一種隨機的、巧妙的、生生不息的般若智慧會油然而生,讓生命綻放出無限光輝。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4月22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19:經題「經」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十九 (眾多生靈、各取所需)

般若心經、大陀羅尼;
眾多生靈、各取所需。

信樂受持、一切開始、
依法而行、常懷喜悅。

共鳴相應、我入入我、
皈依自性、究竟成就。

重新發現、人人本具:
「智慧如日、福報如天!」

徒說道:

《壇經》曰:「世人性淨,猶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惠常明,於外著境,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識開真正法,吹卻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見」。故知,凡助人獲得正知正見的皆稱「善知識」。

以觀自在菩薩的大人格作為「善知識」,當知「信樂受持」《心經》是「一切開始」。《心經》揭示了宇宙真相,助我們「重新發現、人人本具:『智慧如日、福報如天!』」。只要「依法而行、常懷喜悅」,即可「共鳴相應、我入入我」,藉以開發本來具足的慈悲智慧,在生活中綻放與觀自在菩薩一體的智慧花朵。成就「觀自在菩薩的大人格」,成為觀自在菩薩的世間示現,是為「皈依自性、究竟成就」。如是自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如蓮花般幽香四溢、如太陽般普照十方。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4月18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18:經題「經」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十八 (一心持誦、一生一經)

一心持誦、
一生一經。(文字般若)

一心觀想、
一生一尊。(觀照般若)

一直到達、
一真法界。(實相般若)

共鳴相應、
我入入我。

徒說道:

宇宙是一個「慈悲」能量場,佛稱之為淨土(Buddha-field);我們每一個人亦是一個能量場,這就是「共鳴相應、我入入我」的基礎。只要心力所凝相應之處(即「一心持誦、一生一經。一心觀想、一生一尊」),我們每一個能量場便可與宇宙「慈悲」能量場共振(即「一直到達、一真法界」),「慈悲」能量自來,取之不盡,所以我們的生命自可於世間顯示慈悲的無限可能性。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17:經題「經」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十七 (優美短句、譬喻為花)

猶如一線、穿透各枚、
美麗花朵、造成花環。

優美短句、譬喻為花、
綴合起來、是為「線經」!

的梵文是 Sutra,這個字的本意是線,故 Sutra 也可譯作「線經」。古印度是用繩子貫穿花環來譬喻把寫上聖句的木片連串起來。

徒說道:

寫經者以尖銳的工具,在薄薄的棕櫚葉上雕刻,然後塗上顏料,使刻在葉面上的文字顯現出來。最後,以繩貫穿環孔,連結成「經」,以記載世尊的教誨和傳播如來的訊息。

如欲瞭解製「經」詳情,可參考:

1. 如何在棕櫚葉上雕刻?
2. 如何製造顏料和裝訂?
3. 如何令棕櫚葉更耐用?

Om Ma NaNi Padme Hum

2015年4月11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16:經題「經」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十六 (經之秘密不在文字、必須深入用智觀識。)

經是橋樑讓我得以、
與諸如來瑜珈一起。

經之秘密不在文字、
必須深入用智觀識。

認識自己實在是誰?
尋回內在無限力量!

徒說道:

在不覺醒的狀態下,人往往被種種現象,牽起不必要的思緒和情感,使自己一會兒飛躍上天堂,一會兒下墮至地獄;如斯反覆於六道輪迴,不斷地「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故最終必然是「地獄決定」。不過,這「地獄決定」絕不是我們唯一的歸宿,因為《心經》給我們開示了另一種生命發展的可能性。

當「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之煩惱來襲,大家不妨打開《心經》,通過「尋回內在無限力量」,讓自己「認識自己實在是誰」,自覺是乘願再來的觀自在菩薩,在生活的磨難中時刻相信「是自願受的苦」,即能經驗隱藏在一切事物背後的正價值,這就是「用智觀識」之真諦。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4月8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15:經題「經」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十五 (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

眾生云何於此經、
妙智究竟到彼岸?
願觀自在開微密、
禪心廣為眾生說!

徒說道: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第二十九〉云:「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釋照明品第四十〉又云:「般若波羅蜜,能示諸法性,無法有法空故。」

此「般若波羅蜜」既是「知諸法實相慧」,故又名妙觀察智。若能以妙觀察智,看清「有法、無法」俱離的性空之理(離妄想),即放開心靈與肉體的枷鎖(無所住),自由自在,進而融入與宇宙一體(而生大悲心),自然生命內有一股無畏的氣息,不顧一切地征服黑暗與死亡,是名「創造價值」,開啟無限可能性。

當世尊明白了「知諸法實相」以後,盡力廣為有緣「相遇此經」的你和我宣示真理,因為我們都是與佛一起去「廣為眾生說」的同志!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4月4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14:經題「心」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十四 (宇宙一切、乃一體心)

由目觀見心愛樂、
無始生死輪轉因、
七處徵心無是處、
如來藏性妙真心!

《楞嚴經》有阿難「七處徵心」的故事!

安心,在於明理:明白到今生所遇,不論離合悲歡、顛倒夢想,都只是無始生死輪轉中的一小片段;明白到今生所遇,不論離合悲歡、顛倒夢想,都在無始生死輪轉中重覆、重覆、又重覆(將修正為「重複」)、……;明白到今生所遇,不論離合悲歡、顛倒夢想,若非明心見性,無有出期!

心識牽引,永無出期。生生世世的執幻為實有,不斷重複的苦與貪欲,不斷重複的誤己誤他,何來慈悲? 何苦由來!

唯有從今一念,乃至於念念,常在定中,超然物外,自在安樂,才是心靈自由人、才是觀自在菩薩! 才能廣行無緣大悲,才是諸菩薩莊嚴萬行!

徒說道:

所謂「常在定中,超然物外」,並非不熱中於紅塵世事,而是把自己從由「自我中心」所築起的樊籬中超脫出來,並回歸至擁有「如來」之寶藏。也就是說,能產生一個新的「永遠的佛」的自在生命觀,此亦即《楞伽經》中如來禪所證的「自覺聖智」。

Om MaNi Padme H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