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星期日

東瀛古都遊17:琵琶湖畔的大津祭(下)

不期而遇


與義務為大津祭繪製明信片的繪本作家川村昌子女士不期而遇的邂逅。
繪本作家川村昌子(二〇一八年)《大津祭曳山》套裝明信片





每年,十三輛裝飾得美輪美奐的曳山,會在大津祭的本祭當天於JR大津站前街區一帶巡遊。打頭陣的,總是建於寛永十二年(一六三五年)的大津祭曳山始祖「西行櫻貍山」。其餘十二輛曳山的出場序,則按照每年的抽籤結果而定。上圖所列為二〇一八年十三輛曳山的巡遊出場序。巡遊時段分上午和下午兩回,全程若一個半小時。若趕不及早上九時二十五分從天孫神社出發的第一回,遊客仍可在下午觀賞第二回,巡遊一般在下午五時三十分結束。

大津祭的十三輪曳山之中,歷史最悠久的超過三百年,而歷史最短的也超過二百年。它們的特點在於只有三個輪,每輛曳山上面都有機械玩偶裝置,作為敘述故事的道具。除了本土的神話和民間逸事之外,還包括中國的民間故事,譬如「郭巨山」的主人翁乃中國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郭巨、「孔明祈水山」講述諸葛亮用水擊退敵軍。

因緣際會,筆者在是年大津祭宵宮活動中擔任臨時義工,負責向外國人介紹繪本作家川村昌子女士義務為大津祭繪製的明信片。她為每輪曳山繪畫一幅特寫,整套明信片共十三張,遊客可隨意選購單一或整套作品。由於每張作品都很漂亮,所以筆者一馬當先購入整套作品作為紀念

沒想到工作完畢,竟獲贈一束類似笤帚的紀念品。正狐疑其用途,就發現滿街商店和房屋的大門都掛上這種東西。原來這是「厄除け粽」。當然了,由茅草捲成的「粽」不是用來吃的。之所以稱為「粽」是由於其日語發音與「茅卷(ちまき chimaki)」相同。在民間俗信中,這「粽」具有祓除穢氣、健康幸福的象徵

宵宮活動結束後,得知川村女士的水彩墨畫教室就在附近,當然希望有機會拜訪,從而親自表達對其作品的欣賞。幸得友人尾本夫婦熱心引路。除了獲得川村女士在明信片封套上親筆簽名紀念之外,還獲贈一張應時的秋櫻明信片。沒料到大津之行竟有如此豐盛的意外收穫哩!

若計劃於十月到日本旅遊,不妨考慮把大津祭編入旅程中。

東瀛古都遊16:琵琶湖畔的大津祭(上)

奠基於日本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與自然崇拜


「大津祭」奠基於日本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與自然崇拜,是滋賀縣琵琶湖周邊的三個盛大祭典之一,其餘兩個分別是「日吉山王祭」和「長濱曳山祭」。這三大祭典均被日本列為國家指定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產。

「大津祭」是滋賀縣琵琶湖周邊的三個盛大祭典之一,其餘兩個分別是「日吉山王祭」和「長濱曳山祭」。這三大祭典均被日本列為國家指定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產。

大津祭始於江戶時代初期。傳說,有天寓居在天孫神社境內一個古樹窟的貍死了。一名叫塩賣治兵衛的小子,為了安慰古樹,於是戴上貍面具在神社前跳舞。沒想到其舞蹈備受好評,所以此後每年他都在神社前跳舞,既撫慰古樹又娛樂大眾。直到數十年後,小孩子們接替他,並由戴上貍面具跳舞改為拖著飾以機械貍玩偶的「曳山(ひきやま hikiyama)」(即花車)巡遊。後來規模愈來愈大,大津市內各町模仿京都祇園祭的山鉾巡遊製作大型曳山,在秋日時分於琵琶湖畔散播歡樂氛圍的慶典就此形成。

到了現代,大津祭通常於「運動日」前兩天舉行。「運動日」是為了紀念一九六四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而制定的公眾假期。一九六六年,日本政府把東京奧運會開幕日訂定為「運動日」,舉國在每年十月十日放假一天,藉此鼓勵民眾參與體育活動。後為進一步加強培養身心健康的意識,日本政府響應「快樂星期一」制度,於二〇〇〇年把「運動日」改為每年十月第二個星期一。因此,自第二個公元千禧年起,大津祭都固定在每年十月第二個星期一前的周六和周日舉行。周六舉行的活動名為「宵宮」,而周日舉行的是「本祭」。

2019年1月20日星期日

東瀛古都遊15:非筆墨描摹而成的和紙繪畫

和紙繪畫可說是日本美學中,對不完整之美的一種非凡演繹手法。通過畫家對美的追求,編配看似平平無奇的和紙塊到適當的位置,賦予它們新的存在意義,從而在畫板上創造出一塊都不能少的整體。
關於和紙,實在有很多值得聊的話題。這篇想介紹一種鮮有人觸及,卻充分展現日本美學精神的和紙藝術。

在京都旅遊期間,受到尾本夫婦盛情款待,遂有機會跟隨他們前往滋賀縣大津市,探望尾本老先生。享用過美味晚餐後,徐徐與尾本老先生移步轉往客廳聊天。甫坐下,登時注意到客廳中央的掛畫。尾本太太隨即熱情地告知那是她的奶奶尾本幸子女士的作品,她還打趣探問筆者能否看出那是採用了何種技法製作。驟眼遠望,那似乎是用粉彩或水彩繪畫而成,但走近細看,才發現那是以不同顏色、不同質感、不同厚度的和紙,撕碎後拼貼出來的。由於和紙是由植物纖維縱橫交錯纏結而成,所以撕出來的紙口帶著不工整、毛茸茸的效果。尾本先生憶述其母製作該幅畫時的步驟,並告知這種技法稱為「和紙繪畫(ちぎり絵 chigiri-e)」。

尾本老先生見我們興致勃勃地談論,便率領大家走到另一幢房子,參觀其私人畫廊。壁上懸掛著多幅尾本老太太的精心傑作。眼見大部分作品的構圖風格接近西洋畫,但全部作品都彌漫著一種獨特的和式美感。

製作和紙繪畫猶如變幻術般不可思議。同一片風光景物,通過不同畫家的慧眼巧手,畫板上就呈現不一樣的風情。每幅作品都反映畫家的心靈世界。按構圖所需,畫家揀選適用的和紙,撕下合用的紋理、大小、形狀,然後將片片看似支離破碎的和紙塊,互相交疊黏合,化零為整,就營造出非常協調、柔和、輕盈、空靈的視覺效果。

和紙繪畫可說是日本美學中,對不完整之美的一種非凡演繹手法。通過畫家對美的追求,編配看似平平無奇的和紙塊到適當的位置,賦予它們新的存在意義,從而在畫板上創造出一塊都不能少的整體。完成的作品雖然靜謐地掛在壁上,卻綻放畫家對生命的激情,邀請觀眾投入其中進行精神上的交流。

喜獲尾本太太提供部分作品照片。但願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可從以下短片感受到和紙繪畫的魅力


2019年1月13日星期日

東瀛古都遊14:增添生活樂趣的和傘

鈴木春信(一七六五年)《從清水寺高台上躍下的美人》中版錦繪(局部)
鈴木春信(一七六五年)《從清水寺高台上躍下的美人》中版錦繪(局部)

在一個微風輕拂、湮雨綿綿的午後來到奈良公園,遠處傳來清脆的「咔嗒、咔嗒」木屐聲,見三五成群的旅客穿著和服、打著和傘(即油紙傘),男的昂首闊步盡顯豪邁,女的款款而行嫵媚萬分,登時令眼前略帶迷濛的景色增添一抹風情。

與眾多物品一樣,油紙傘以佛教法器的姿態從中國傳入日本。在佛教儀式中,吉祥八寶是常見的法器。其中之一的「寶傘」又稱「華蓋」,原為古印度皇族貴胄出遊或出征時使用的儀仗器具。由於人在傘下可避免酷熱暴曬之苦,故傘蔭在佛教引申為保護人免受貪、瞋、癡、災、厄所害的象徵。

由於造紙技術在平安時代有長足的進步,加上竹器工藝技術的改良,以至室町時代在和紙上塗油料的技術大幅增強了紙傘的防水力,因而現今具備捭闔功能的和傘,大概到了江戶時代便逐漸在民間普及。由於全國各地的氣候有明顯差別,所以和傘在各地域亦相應地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就以多雨雪的金澤為例,此地的工匠會在傘的中央貼上四層和紙以增強防水力度。

除了在功能上替人遮擋光、風、雨、雪之外,傘還在知性上融入日本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衍生出不同用途的和傘。諸如嫁娶用紅色和傘、送葬用白色和傘、戶外茶會用「露地傘」或「野點傘」、跳日本傳統舞蹈「住吉踊」用飾有御幣的長柄大傘等。而最讓人眼睛發亮的,莫過於從高處跳下祈願時用來充當降落傘。在古代,日本人有從高處跳下祈願以表決心的風俗。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空海(弘法大師)跳崖立志修行成就、普度眾生。上圖乃江戶時代中期的浮世繪畫師鈴木春信的《從清水寺高台上躍下的美人》。該美人為了祈願戀愛成功,鼓足勇氣執傘馭風飄降。

從琳瑯滿目的和式油紙傘中,可領略到在面對變幻莫測的天氣時,日本人那種從容不迫的人生態度。誠言,大自然遞嬗是正常不過的宇宙運動,風調雨順是大自然給天下蒼生最慈愛的撫慰與滋潤。下雨天,就帶上一把優雅別緻的傘來提亮心情,欣賞風雨路上的獨有風光。

2019年1月6日星期日

東瀛古都遊13:由歲月與情感交織而成的「枕草紙」

由於每葉紙都是由珍貴的材料、精湛的手藝,以及充足的乾燥時間交織而成,所以古代人對紙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被譽為「日本民藝運動之父」的柳宗悅認為,和紙「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其見解不但精闢獨到,而且把日本人對和紙的特殊情感表露無遺。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約於公元七世紀經朝鮮傳入日本。古代人將楮樹、結香、雁皮等植物纖維,裝進稱為「簾桁」的台子上;然後採用一種稱為「手抄」的技術,在紙漿中一面上下左右不斷搖晃,一面令植物纖維互相纏結,直至弄到均勻和想要的厚度為止。一般來說,由原料樹皮加工、瀝水至乾燥,整個造紙過程約需一星期。雖然造紙的材料與工序基本相同,但經過本土化,融入當地人民的審美觀,三地手抄出來的紙各具風韻。被譽為平安時代「文壇雙璧」之一的紫式部,是世界上首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的作者。她認為中國造的「唐紙」質地厚實、格調高貴,朝鮮造的「高麗紙」質地柔軟、色調樸素,而日本造的「和紙」質地較薄、色澤鮮艷。

由於每葉紙都是由珍貴的材料、精湛的手藝,以及充足的乾燥時間交織而成,所以古代人對紙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他們喜歡以視覺觀察每一葉紋理獨特如手指模的紙、以聽覺聆聽清脆的彈紙聲、以臭覺辨別不同樹皮組合所散發出來的幽香,並以觸覺去感受紙的軟硬厚薄、或粗糙或平滑。在那個以享樂為生活主調的平安時代,追求奢華生活品味、憧憬異國風情的皇室貴族,一方面愛用唐紙及高麗紙這類舶來品,來炫耀自己的顯赫地位與豐裕家財;另一方面會為提高紙的鑑賞價值,而躊躇用甚麼紙來寫些甚麼和怎樣寫才好。《源氏物語》把這種生活美學描寫得淋漓盡致。例如在〈梅枝〉卷,位居太政大臣的光源氏,使用紅梅色染成上深下淺的信箋,給前齋院槿姬回信。然後,他又為掌上明珠嫁入宮前作周全準備,親自預備各式習字帖。光源氏在唐紙上小心謹慎地寫草書,在高麗紙上寫假名,又在和紙上用自由的草書體寫和歌。這些情節充分反映平安時代的貴族,除了用紙來炫威耀富外,還懂得善用紙表達情感、營造氣氛,並以字體配襯紙質來發揮其最大價值,順道又可展露個人涵養與鑑賞力

也許有人認為《源氏物語》乃虛構故事,以上情節未免誇張失實。然而,類似情節恰恰發生在另一位平安時代「文壇雙璧」清少納言的真實生活中。她把種種有意思的事情,都記錄在《枕草子》中。其中一則是她在清水寺住宿禮拜期間,收到一條天皇的中宮藤原定子來函。中宮在一張紅色唐紙上,以草假名寫上詩歌問候。由於倉卒旅行中,清少納言手邊沒有得體的書寫用紙,於是在紫色的蓮花瓣上寫信回覆。

更有趣的,莫過於《枕草子》本身就是講究用紙而誕生的作品。有一年,內大臣藤原伊周向親妹妹中宮定子進獻一些上等白紙。之後,中宮問清少納言:「用這些紙來寫些什麼好呢?主上說過要拿它來抄寫《史記》。」清少納言隨即回答:「若是給我,會拿來當枕頭。」別誤會她把上等紙當成枕頭是貶義。相反,她視那些紙為珍貴之物,希望用它來寫些不想示眾的心事,然後像寶貝般藏在枕頭底。與她志趣相投的中宮聽後,二話不說便把那些紙賞賜她。清少納言在出宮之後,就是用這些矜貴的白紙,寫下三百多段蔚成典範的隨筆。

清少納言入宮侍奉中宮定子時,正值日本皇室外戚專政白熱化。隨著中宮定子的地位被其堂妹藤原彰子取代,清少納言也被捲入淒風慘雨之中。起初,清少納言在書寫時,只因賦閒在家,想寫點東西排遣寂寥。她壓根兒沒想過把私密隨筆公開,所以並沒有為作品題名。因此,在室町時代以前,這部作品並沒有統一的稱謂。現今通用的書名《枕草子》,又可寫成「枕草紙」或「枕冊子」。在日語中,「枕」字有「隨記」、「隨收」、「隨閱」之意。也許,這些意思是從清少納言景仰的白居易之「盡日後廳無一事,白頭老監枕書眠」詩句演變而來。而「草子」,則是「卷」、「冊」之意。這三個字合起來,便含有隨想集、雜記之類的意思。

雖然寫《枕草子》的時候,清少納言正處於人生低谷,但她以活潑、敏銳、細膩的筆觸,把人間的溫馨、歡欣與愜意,點點滴滴凝然揮灑在珍貴的紙上、鑴刻在永恆的時間上。千多年來,任何人只要投入全身心翻開《枕草子》細讀,就可以和清少納言一起經歷每一件她認為有意思的事情。每當中宮定子登場,二人之間濃得化不開的情誼總躍然紙上。她倆既是主僕,也是師生、朋友、知己。後來中宮定子失勢,清少納言並沒有趨炎附勢背叛主子。這種赤誠忠精的情操,在任何時代都值得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