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星期四

剎那

「剎那」是梵文 kaa 的音譯,乃衡量時間的微小單位。據《大毘婆沙論》及《大唐西域記》來推算,一剎那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

不過,梵文 kaa 這個字本身具有相當豐富的涵意,除了時間之外,還有另外三個意思。它們分別是 constantly(恆常conjugal love(同體大悲 leisure(自在之義。有了上述認知,對於禪宗經典《楞伽經》所說「刹那非刹那」,便可有更深層次的領悟。因為那裡所指的「刹那」,實在是有深層次的禪修內在經驗之意義在其中:「恆常」、「同體大悲」,以及「自在」之深意呢!

一切開佛知見者,皆知宇宙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宇宙的本質就是通過生生不息的運動規律,於物質世界上刹那刹那而顯現。因此,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時間上具有永恆性,那就是「恆常」之意。

除了永恆性之外,宇宙還具有一體性︰沒有任何一人、一事、或一物不屬於宇宙。有了這種「從法身思量」知見,念念皆以宇宙整體為出發點,事事都以利益眾生為大前提,方名開悟者。此乃「同體大悲」之體現。

另一方面,《壇經》云:「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又說「悟者自淨其心……西方剎那間,目前便見」。因為一念悟,人即生起「恆常」、「同體大悲」這無我之「自在」心境,自然眼前的物質世界,頓變成西方極樂世界。故佛才會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所以,「刹那非刹那」正正提醒了我們,對「剎那」要有正知正見啊!互勉!互勉!

2014年10月26日星期日

神通

提到佛(開悟者)有六種神通,不諳佛法者,往往給它們披上神秘面紗。然而,所謂神通,其實是開悟者精神統一,而顯現出智慧的表現。該六種神通分別為:

1. 「宿命通」指能看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底蘊(佛性)之能力。
2. 「天眼通」指能透視現象背後的真實(宇宙根源)之能力。
3. 「漏盡通」指能洞悉煩惱的根源(眾生知見),斷盡煩惱的精神境界。
4. 「神足通」指能在任何場合,都自由自在地行動之能力。
5. 「天耳通」指能聆聽和分辨一切聲音悉是佛音之能力。
6. 「他心通」指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的無限潛能,都瞭解得很透徹(佛知見)之能力。

前三種神通合稱「三明」。「明」者,含有光明、明察、智慧之義。我們大可視之為自度的能力。而後三種神通,則屬於說法者所需的能力。換言之,它們就是度他的能力。六種神通合稱「六通」。故知「通」者,含有通達究竟、自他圓融之義。

2014年10月23日星期四

開悟者的生活特徵

究竟,開悟者有甚麼生活特徵呢?

天下間的開悟者,都會全情投入,盡情地在當體當下,綻放生命的光采。他們都不會受到「時間」的約束。因為,對他們而言,存在就只有現在;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故此,開悟者並不會消極地對待生活。相反,他們會從虛幻不實的顯現(即表相)中翻騰超升上來,能肯定一切事物顯現的價值,不予捨離,故能更積極地對待生活。《壇經》云:「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而「悟」字正好具有經文的象徵意義。「悟」字乃由「心」,「五」和「口」三個字構成。「口」即門,「悟」字既已包含了五扇外在的門,也包含了「心」這扇內在的意門。故此,凡開悟者,即是敞開了自色身的所有內外城門之人。他們均能把自己完全放空,與世間一切(即宇宙大身)保持緊密的聯繫(即互融互攝),成就同體大悲。

2014年10月19日星期日

〈提婆達多品〉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共有四個漢譯版本。但現存的只剩三個,分別是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十卷《正法華經》、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八卷《妙法蓮華經》,以及隋闍那崛和達摩笈多所譯的七卷《添品妙法蓮華經》。其中,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獨特。與其他兩個現存的漢譯版本甚至四十多個已被發現的梵文版本不同,鳩摩羅什的譯本包涵了〈提婆達多品〉。

事實上,原本鳩摩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只有二十七品,但後來陳朝高僧真諦將流通單行的〈提婆達多品〉併入鳩摩羅什的譯本中,因而變成現世流通的二十八品(真諦是中國四大佛經翻譯者之一。此品主要述說如來往昔求法,師事阿私仙得聞《妙法蓮華經》妙法。而往昔的阿私仙,亦即現今的提婆達多。儘管現今的提婆達多竟如斯惡逆,但如來仍授記他將來都能成佛,號天王如來。另一方面,此品又說文殊菩薩入龍宮說《法華經》,八歲龍女聞經而即身成佛,以證《法華經》之功德無量。以上兩個主題,皆為破除惡人和女人均不可能成佛之謬論。因此,真諦的改動,不單沒有破壞鳩摩羅什的版本之嫌,反倒令其版本更圓融,更貼近如來唯一佛乘的密意。

2014年10月16日星期四

摩訶

「摩訶」是梵文Maha的音譯。據《翻譯名義集》〈法寶眾名〉篇第五十,此字有三個含義,分別謂「大」、「多」和「勝」。

何謂「大」?有容乃大。能容得下一切,這自然能包含了「小」在其中。但若然這個「大」只容得下一個小的話,那末就稱不上真正的大了。故此,這其中必然有很多個「小」存在於這個「大」之中。這即說明了為甚麼「摩訶」還有「多」之含義。至於何以這個「大」能容納那麼多「小」呢?這皆因它具備了無限的空間亦即「空性」,才能讓一切「小」都平等地存在於其中。而最善、最不可思議的境界是,於存在之中,一切現象包括心法與色法都在生滅中,但存在本身卻不生不滅。換言之,存在本身並不在存在的現象之內,它是超然的,故「摩訶」亦有「勝」之含義。

總括「大」、「多」和「勝」三義,「摩訶」就是「存在一體」之如實說。此存在整體,又名大日如來、法身佛。故「摩訶」亦為法身佛之别名。

2014年10月12日星期日

開花

蓮花含苞已結子,喻因果同時,此乃「理具成佛」。蓮花開敷溢香,喻般若波羅蜜多,此乃「顯得成佛」。

從「理具成佛」至「顯得成佛」,中間是有一個過程的。情況宛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儘管每株花已具備了開敷的條件,但最後不一定都能夠開花。花能否盛放吐芬芳,完全端賴其生命力之顯現。

真正成佛者,必然通過一個名為「加持成佛」的過程,才能從內而外、徹底地散發出成佛的氣息。所謂「加持成佛」,其實毫不神秘,這只不過是指人的心意識,無時無刻不在相應如來的精神境界而已。當這種相應已如呼吸般自然時,人便真正成佛、「顯得成佛」了。

2014年10月9日星期四

《圓覺經》第十二位菩薩賢善首的象徵意義

最後一位於《圓覺經》現身說法的是賢善首菩薩,乃經教流通之象徵。自世尊於菩提樹下開悟之後,一念覺即一念是佛,念念覺即念念是佛,從此便常在定中。

《妙法蓮華經》云:「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由於這一偉大的使命,故世尊在其有生之年便孳孳不倦地四處廣傳佛法。《圓覺經》是一部顯示如來境界的經典,助人了悟「眾生本來成佛,當下即是圓覺」。雖說每個人都是自修自證自悟,但真正覺悟的人,必然會仿傚世尊,把佛法與有緣的人共享,從而活現人人平等、各各為一體之如來境界。

作為總結,在此借用師的圓覺禪詩,給以《圓覺經》十二位菩薩的象徵意義為題之網誌劃上句號。

「可知如來靈山會,至今確然仍未散?
今日圓覺道場客,正是當年會上人!」


真正的菩薩,生生世世都在自度度他,永不言休。

2014年10月5日星期日

《圓覺經》第十一位菩薩圓覺的象徵意義

完成了前面十個修行的次第,第十一位出場說法的是圓覺菩薩。圓覺菩薩的名字正與經題相同,故所象徵的就是整部經所說的「圓覺妙心」。此心人人本具,悟時即覺,迷時卻成了秘密。所以,配合威德自在菩薩發明的三大修行法門,以及辯音菩薩示範的「二十五種清淨定輪」教案,圓覺菩薩便教導我們如何整合修行法門,設計秘密行儀亦即神聖的儀式);助人劃破內心的黑暗,燃亮起自心內的燈,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好讓燈燈相傳,法脈延綿。

對於一般眾生,其法是先讓他們遵照一系列神聖的儀式,把雜亂紛飛的心安定下來,相信自己確有成佛的可能性,然後便可隨時以佛的身分進入修成「奢摩他」、「三摩缽提」,甚至「禪那」的狀態,啟動本來具足的成佛基因,無時無刻都活現無限的生命力。

2014年10月2日星期四

《圓覺經》第十位菩薩普覺的象徵意義

若然修行者以為自己有「法」能「度他」,那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因為那恰恰與淨諸業障菩薩所訓勉的離四相背道而馳。如不離四相,我們便容易患上禪病。所謂禪病,即是妄執;又或者更直接地說,那是心魔。任何受到心魔所操縱的人,都是不知不覺的。故此,普覺菩薩便向修行者闡釋四種禪病,以作為一種警示。

第一種禪病名為「作病」。「作病」者,常不滿於當體當下的自己,誤認為只有在目前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才算得上圓滿。因此,患者會為了「開悟」而無所不用其極,務求達到自己錯認的開悟境界。可惜,他們的所作所為終將徒勞無功,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完全是源於個人欲望的驅使。

第二種禪病名為「任病」。與「作病」者相反,此類患者無所作為。他們誤認為自己既已本來成佛,那便甚麼也不需要做了。不過,黃金需要提煉、鑽石需要打磨,才可呈現它們應有的光芒。同樣,有成佛的基因卻不修行,從而把陋習如妄想)去蕪存菁,我們又如何「顯得成佛」呢?故此,完全無所作為其實是自我放任,患者有很大機率會變成社會的寄生蟲。

第三種禪病名為「止病」。「止病」者,誤認煩惱是成佛的障礙,銳意為降服煩惱而修行。殊不知愈要降服,煩惱愈多。那皆因患者遺忘了,修行是要從契入「頓覺成佛神通乘」開始。



第四種禪病名為「滅病」。「滅病」者, 把淨土誤解為另一個時空,錯認只要通過修行來停止所有思想活動,便可脫離紅塵世界,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然而,淨土並非一個外在的物質世界,而是一種內在的心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