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8日星期日

東瀛古都遊29:古墳壁畫帶來的啟示

舉國可在四分之一個世紀內脫胎換骨


從已進入大眾視野的日本古墳壁畫中得知,飛鳥時代以前的古墳壁畫大多數以單色為主,構圖稚拙天真。然而,一踏入公元六世紀中葉,古墳壁畫即發生鉅大的轉變,令人眼前一亮。從圖的右方那幅高松塚古墳壁畫中可見,色彩斑斕、構圖精密、筆法圓熟。這種脫胎換骨的變化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至於圖的左方和中間兩幅影像,則擷取自《職貢圖》宋代摹本的殘卷。左圖顯示公元六世紀倭國(即後來的日本國)使者到中國入朝進貢時的原始打扮,而中圖所示的百濟國使者的裝束則明顯與中國服飾無異。由此,即不難理解何以一身隋唐服飾打扮的侍女,會成為日本古墳壁畫的題材。這顯示了原葬於高松塚古墳的權貴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古代壁畫往往透露很多珍貴的歷史訊息。一九三七年,梁思成就憑藉一幅展現唐代建築風格的壁畫,尋找到佛光真容禪寺(又稱「佛光寺」),證實中國仍保存著唐代木構建築而震驚了世界。而另一批透露了朝鮮王朝向日傳播中國文化的壁畫,則由日本考古學家於昭和四十七年(一九七二年),在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的高松塚古墳中發現。

從已進入大眾視野的日本古墳壁畫中得知,飛鳥時代以前的古墳壁畫大多數以單色為主,構圖稚拙天真。然而,一踏入公元六世紀中葉,古墳壁畫即發生鉅大的轉變,令人眼前一亮。被鑑定為飛鳥時代中期以後建成的高松塚古墳,玄室內的壁畫色彩斑斕、構圖精密、氣勢宏大、筆法圓熟。這種脫胎換骨的變化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正如前文提及,崇峻天皇元年(五八八年),為了建造法興寺(即飛鳥寺),百濟派遣了一名畫工到日本。這名來自百濟的畫工,傳授技藝予日本工匠,對日本繪畫的發展起了關鍵作用。十六年後,首批受朝廷認可的精英畫師於推古天皇十二年(六〇四年)誕生。據《日本書紀》記載:「始定黃書畫師、山背畫師」。加上《聖德太子傳曆》卷上云:「為繪諸寺佛像莊嚴,定黃文畫師、山背畫師、簀秦畫師、河内畫師、楢畫師等,免其戶課,永為名業。」這些史料記錄了當時人才輩出之餘,還把他們的主要工作範疇和享有的待遇一併記下。相隔六年,即推古天皇十八年(六一〇年),高句麗僧人曇徴又把製造紙、墨和顏料的技術傳入日本。至此,在朝鮮諸國王朝的直接支持下,日本大和國所需的繪畫人才、工具、材料、組織、制度等,在飛鳥時代只花了短短廿二年便一應俱全。

爾後,日本繪畫有了飛躍性的發展,高松塚古墳壁畫是其中一個有力的體現。這批壁畫的題材包括侍者及侍女群像、四靈獸(蒼龍、白虎、朱雀、玄武)、日輪和月輪。從天板石上,還發現到紅色的硃砂線把點點金箔連接起來,形成四象、七政、二十八宿、三垣等星宿圖。這無疑是企圖在一個密閉的幽闇空間之中,再現夜空上星羅棋布的天文景象與令人嚮往的世間活動。上圖的右方是其中一幅高松塚古墳壁畫。若不是已知其出處,恐怕會誤以為是一幅中國壁畫。圖中侍女們的服飾展現出濃厚的隋唐風格,她們手持的團扇和佛教法仗清晰可見。

在古代日本積極派遣隋使和遣唐使直接吸收中國文化之前,朝鮮諸國擔當了舉足輕重的橋樑角色。至於他們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橋樑角色有多到位,也許可從公元六世紀梁朝蕭繹繪製的《職貢圖》中略知一二。《職貢圖》記載了曾到古代中國進貢的各國使者之特徵。原圖今已佚失,現存為宋人摹本的殘卷。上圖的左方和中間兩幅影像擷取自《職貢圖》。左圖顯示當時的倭國(即後來的日本國)使者入朝進貢時的原始打扮,而中圖所示的百濟國使者的裝束則明顯與中國服飾無異。由此,即不難理解何以一身隋唐服飾打扮的侍者和侍女、中國古代天象圖等,會成為日本古墳壁畫的題材。這顯示了原葬於此的權貴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

通過對比初唐末期永泰公主陵壁畫、高句麗舞踊墓壁畫、法隆寺金堂壁畫等,專家鑑定高松塚古墳壁畫於七世紀末至八世紀初製成。換言之,這批色彩鮮艷奪目、畫工精煉嫻熟的壁畫,是在古代日本全面掌握繪畫製作後,一個世紀之內創造出來的作品。這批壁畫不僅說明了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程度之深,同時亦反映出七世紀末至八世紀初的日本繪畫技術已達到精湛的水平。

同日載於 Facebook

2019年4月14日星期日

東瀛古都遊28:石舞台古墳

古代建築的另一項奇蹟


在日本全國約二十萬座古墳之中,石舞台古墳肯定是其中一個很值得遊覽的地方。它就位於飛鳥寺的東南方不遠處,與聖德太子的誕生地橘寺遙遙相對。遊客可在大半天內,輕輕鬆鬆地遊覽這三個飛鳥時代的標幟性景點。
除了日本國內最古老的正式佛教寺院飛鳥寺之外,明日香村還有一座建於飛鳥時代全國最大的横穴式石室方形墳。這座被稱為「石舞台」的古墳,據說是權臣蘇我馬子之墓。至於名稱的由來,一般認為源於石塊的平整形狀。不過,也有兩則一直流傳著的傳說。一說:在遠古時代,有狐變成人形在石上起舞。另一說:古代曾有流浪藝人,苦無適合的場地作表演,故以該大石為舞台。

就歷史與考古價值而言,在日本全國約二十萬座古墳之中,石舞台古墳肯定是其中一個很值得遊覽的地方。首先,日本早期非君主或皇族的陵墓規模一般比較小型,而且多以泥土沙丘堆砌而成。然而,石舞台古墳的規模,大得令人咋舌。雖然格局有別於同被納入國營飛鳥歷史公園內的其餘兩座古墓塚,石舞台古墳的內部四周沒有珍稀的四靈獸(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壁畫,天板石上也找不著精密的星宿圖;但是這座露天古墳由三十多塊總重量高達二千三百噸的巨型花崗岩石構成。暢遊石舞台古墳當天,附近有一個小攤位,工作人員熱情地向遊客免費提供虛擬實境眼鏡,讓遊客通過立體虛擬世界,穿梭時空,猶如親臨千多年前的現場,瞭解古人是如何發揮智慧,把巨型花崗岩石從櫻井多武峯山腳,經冬野川遠程挪移到來建造這座墓塚。那種震撼的感覺,還挺迫真的。有能力策動如斯浩大的工程,創造古代建築的另一項奇蹟,相信曾被埋葬於此的人絕非泛泛之輩。因此,在眾說紛紜的說法之中,普遍認為此乃權臣蘇我馬子之墓的推測最為有力。

另一個很值得遊覽石舞台古墳的原因,就是遊客參觀的並非仿製的復原模型。大家可以無拘無束地進入原原本本的石室內部,仔細端詳、認真考察這座古代建築物的內部結構

石舞台古墳就位於飛鳥寺的東南方不遠處,與聖德太子的誕生地橘寺遙遙相對。遊客可在大半天內,輕輕鬆鬆地遊覽這三個飛鳥時代的標幟性景點。

同日載於 Facebook

2019年4月7日星期日

東瀛古都遊27:國營飛鳥歷史公園

保存著珍貴的歷史古蹟、人文風貌與自然景致


日本政府為了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特別規劃了總面積約六十公頃的「國營飛鳥歷史公園」。分佈在偌大草坪和樹林間的古墳和石碑,不僅沒有讓人感到陰森可怖,反而營造出一種獨特而雅致的空間。
日本有一位家傳戶曉的神話人物叫「日本武尊」,他是第十二代天皇的其中一個兒子。由於其父景行天皇意外地發現他性格暴戾,為了把他支開、遠離自己,就在日本武尊剛滿十六歲的時候,藉詞為大和國開闢疆土,派他前往西邊開戰。當日本武尊凱旋而歸,景行天皇對他便更為忌憚了,馬上又派他領軍東征十二國。由於長期轉戰各地,日本武尊非常懷念故鄉。景行天皇四十三年,日本武尊在近江膽吹山染上急病,在返回大和國的途中,他唏噓地吟誦:

  秋津大和者,萬國之中最真秀。
  疊疊青山垣,環峰繞兮猶仙境。
  大和美兮不勝收!

歌畢,即倒地不起,享年僅三十二歲。當時他歌詠的「大和」地區,相當於現今的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櫻井市、橿原市一帶。

大和國對周邊小國的吞併,並沒有因為日本武尊離世而停止。大約在公元四世紀末至五世紀初,大和國的統一大業才大致完成,正式建立起日本歷史上首個統一政權。約莫就在這個時期,上述各地開始建造為數不少的巨型墓塚,用以埋葬地位崇高的人物。這些巨型墓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和王權勢力擴張的範圍。因此,公元三世紀至七世紀的大和時代,又被稱為「古墳時代」。「大和」亦逐漸成為「倭」、「日本」的代名詞。

隨著公元八世紀初,大和王權遷都至平城京(即現今的奈良市),大和地區逐漸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因為繁華不再,大和地區才免受大規模的人工開發和戰火破壞,大自然與人文的原始風貌才得以保存。

日本政府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特別規劃了總面積約六十公頃的「國營飛鳥歷史公園」。公園由「石舞台地區」、「高松塚周邊地區」、「龜虎古墳周邊地區」、「甘樫丘地區」、「祝戶地區」等五個地區組成。分佈在偌大草坪和樹林間的古墳和石碑,不僅沒有讓人感到陰森可怖,反而營造出一種獨特而雅致的空間。總的來說,明日香村的人、建築物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是人們認識歷史、郊遊休憩的好去處。

同日載於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