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9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18:出離生死苦海是何意呢?

據《玉篇》記載,「離」字既含「散」義,亦含「遇」義。不論人、物或事,在解「散」前必曾相「遇」,否則便無「散」可言;反之亦然。同理,在「離念」或「離相」前,必曾有「念」或「相」出現,否則無甚麼可「離」。這概念同樣適用於「無念」、「無相」、「無住」。

禪的心臟在於既肯定眼前一切現象(即心「念」與事物的「相」狀),又能與它們保持距「離」,從而透視其價值,並創造意義。可惜,雖說「世人生死事大」,但真正自覺生命可何其偉「大」者,實在少之又少。

能辨清「真我」其實是永不止息的生命力,而非物質性軀體,我們才有力量從時間和空間(即軀體)的枷鎖(即「苦海」)中「出離」,回復「本性」,讓自己重新融入宇宙整體之中。這就是「出離生死苦海」的意思。然而,務必注意的是:談及「真我」、永不止息的生命力,絕不是在說有一縷靈魂從某甲軀體轉移到某乙軀體般去延續生命;而是在說如來法身。永恆不滅的如來法身是一切存在的本源。

「如來法身」是含藏一切的整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其組成部份、內容之一。若沒有個體便沒有整體,個體與整體並無二致,兩者密不可分。

2017年2月5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17:「一行三昧」與「常行直心」

「三昧」意謂「定」,跟「直心」一樣是體;「一行」與「常行」是用。

「三昧」與「直心」兩者同指本體、宇宙整體或中心、如來法身義。

體之發用在於「行」。「行」意謂「業力」、「羯摩力」,這是一種慣性力量。「一行」是一瞬間不被表面現象所惑,心靈自由,沒有把心思滯留在己身;而「常行」就是即使行住坐臥,也能經常保持心靈自由,不受百年人生所困。

由於體用不二故,若我們能做到一念間,跳出個我的藩籬,而意識到自己是宇宙整體的一員,便會自覺地捨棄自私的妄念,並站在大我的立場去思惟與行動,這可稱為「一行三昧」。當我們能經常保持著這種狀態,就是「常行直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