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皈依的對象是有形有相的佛法僧。但惠能教我們皈依的佛法僧,卻是無形無相的「自性」。惠能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修行必須由自覺成佛為起點,否則如何努力也是徒然。惠能指出,覺者「邪迷不生」,才可「念念從法身思量」,自「覺」本來是佛。
有了成佛的覺醒,正者「念念無邪」。「無邪」即「正」,念念「正」即「念念善」。但現實生活中,往往遭遇很多超出預期的事情。這時候,我們還有能耐保持「念念善」嗎?因此,只有基於既有的成佛立場,以及知道自性所生起的種種相,本來就是這樣,故毋庸再費神去猜疑、妄想。要做的只是接納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並積極面對,而不致釀成煩惱。而其中一個有效幫助我們不墮妄想、製造煩惱的方法,就是三摩缽提(即觀想本尊與自己瑜伽在一起)。此法可助我們把眼下的事情,轉換成本尊的視點去看待。這樣,我們的目光便不會淺窄到只容得下自己;也不會把事情愈誇愈大而無法自拔;妄想自不會形成。
當能保持正念,則淨者「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從此能見一切清「淨」,不被表相所惑。
由此可見,惠能重新定義的「皈依」對象「佛法僧」皆不在外,而全在「自性」自心中。「皈依」已不單純是一項宗教儀式,更是一種念念在進行中的宗教性精神活動。所以,「無相三皈依」本身就是「念念般若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