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敬禮拜佛像,旨在喚起自心內蘊藏著其象徵的精神內涵
現今飛鳥寺本堂供奉的本尊「飛鳥大佛」,源自飛鳥時代(五九二年到七一〇年)的釋迦如來坐像。近三米高的佛像,當年用上十五噸銅和三十千克黃金鑄造,是日本最古老的鍍金銅佛像。在鎌倉時代建久七年(一一九六年),飛鳥大佛遭祝融之災,損毀嚴重。迄今保存下來的原件,僅剩下雙眸周圍和部分手指而已。便縱如此,復原後的飛鳥大佛有三大特徵,依然烙印著日本佛教藝術乃至佛法於日本花開遍地的根源。
第一個特徵是其頭臉稍微朝向右方,形成雙眸恰似向遠處顧盼的神態。依參訪當天寺院裡那位值勤人員的講解,佛像面向橘寺的方位凝望,那兒是聖德太子的誕生地,這象徵永遠庇祐在日本推廣佛法的聖德太子。
飛鳥大佛的第二個特徵是杏仁大眼,這是止利派的特徵之一。據《日本書紀》記載,這尊佛像出自止利派的祖師鞍作鳥,人們通常尊稱他為「止利佛師」。「佛師」指雕塑佛像的技師。除此之外,他亦是法隆寺「釋迦三尊像」的製作人。相傳,鞍作鳥的祖父名為司馬達止。據《扶桑畧記》卷三云:「繼體天皇即位十六年壬寅,大唐漢人案部村主司馬達止,此年春二月入朝,即結草堂於大和國高市郡坂田原,安置本尊,歸依禮拜。」換言之,在佛教未曾公傳之前,漢人司馬達止是有紀錄以來首位把佛教帶到日本的渡來人。「渡來人」乃日本古代對中國、朝鮮、越南等亞洲海外移民的稱謂。
至於第三個特徵,就是非常經典卻相對少人注意的一抹「古風式微笑(archaic smile)」。這種特殊的表情,最初被古希臘雕塑家廣泛採用。根據藝術史學家的推測,當時的雕塑家極有可能試圖通過這種典雅的笑容,來讓雕像散發並傳遞一種幸福的感覺。是以,飛鳥大佛又或者是止利派多多少少從中國承襲了犍陀羅的藝術風格。
誠然,佛教藝術的本質在於營造一種「於世出世間」的神聖藝術空間,令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聖潔與莊嚴、幸福與圓滿。禪宗被譽為「無上密」,正如其經典《壇經》的譬喻所指,觀音象徵慈悲、大勢至意味喜捨,釋迦代表能淨,彌勒表示心地平直。因此,對佛像虔誠敬禮崇拜的行為,旨在喚起人們自心內蘊藏著該佛像所象徵的精神內涵,這就是佛教藝術之精髓所在。
同日載於 Facebook。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