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1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37:註解〈無相頌〉「邪來因煩惱」句至「但正除三障」句

除了提醒修行者如何有效執行佛的工作所須注意事項外,惠能在〈無相頌〉還說了些甚麼呢?

「邪來因煩惱,正來煩惱除」

自我中心或云「人我」,是煩惱、「邪」念的根源。一切修行就從此入手,以「正」念、「法我」對治「人我」。但有些修行者卻在不知不覺間「破邪」成癮,絕不容許「邪」念出現,見之即殺無赦,釀成潔癖。試問清潔成癮跟「邪」念有何差異呢?

「邪正悉不用,清淨至無餘」

事實上,念在腦海中浮現,宛若風吹皺水面,過後即無痕。此乃「清淨至無餘」之境界。因此,我們不必煞有介事。若要抑制「邪」念甚至任何念生起,那種所謂「正」的本質即與「邪」無異。故惠能勸導我們「邪正悉不用」 。

「菩提本清淨,起心即是妄」

念是一種生命跡象。若有人一念不起,他們便不會發出腦電波。未幾,就會被宣佈已經死亡。其實,當念起時,只需觀察,並把它與世間法對照一下,然後判斷是否按念行動即可。這項觀察與判斷的能力稱為「妙觀察智」。

「淨性於妄中,但正除三障」

「煩惱」、「妄」猶如金礦,「菩提」、「淨性」彷若黃金。這是人人自家擁有的,但卻不見人人淘金。為甚麼?因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是寶藏哩!有些人即使知道,卻認為毋須下功夫就已經擁有黃金。可惜,他們忘了金礦不能拿來當黃金用的。而另一些人卻不相信自家有寶,甚至埋怨金礦為障礙物、爛地一塊!幸好,總有些人知道這個喜訊後,會歡天喜地立刻開採冶煉黃金,並以各種方式教大眾(上述三類人)一起淘金致富(修行並「顯得成佛」)。這一片衷情其實全來自親身經歷。他們都深切瞭解,只要有一瞬,「叮一聲、頓悟」,茅塞頓開,脫離自我中心,便可馬上見到寶藏之門一直開啟著。此後,只要運用「妙觀察智」,先以「法我」破除「人我」所產生的「三障」(貪嗔癡),繼而 「邪正悉不用」,把「人我」「法我」都打破。而從「妄」中提煉出「淨性」,正是念念的事,念念的功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