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4:經題「般若波羅蜜多」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四(心開意解、即是開悟)

勿怕字不識、
但是心要懂、
心開意解處、
如是開悟時!

心開意解處,便縱不讀經論,也能開悟;便縱沒有福報,也能開悟;便縱業障深重,可以開悟!

徒說道:

究竟何謂開悟?「開悟」就是覺醒,了知世間萬事萬物的真實狀態,亦即知諸法實相。《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云:「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當人自覺、覺醒、了知宇宙真相時,是不需要具備任何先決條件的。開悟者並不需要知識淵博,也不需要功德無量,更不需要福報如天;開悟是一件完全自由自主的事情。只要我們願意清醒過來,知道自己實在是與宇宙合一,人人都擁有「永遠的生命」,並一直保持這「無限人」的覺醒,那麼因「自我」而纏繞在心頭的「無明」結會自然融化,人人都可在此時此刻、此生此身成佛(即開悟者)。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2月25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3:經題「般若波羅蜜多」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 (照破無明、圓滿無礙)

般若波羅蜜多、
照破無明迷暗、
總持無盡義理、
回復圓滿無礙!

《法華經》云:「諸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徒說道:

當我們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即宇宙整體的一份子) 時,即名「無明」。

包含了深奧的真理於其中的「總持」(又稱陀羅尼、真言、真如理言或咒),能讓我們一念當下記得自己的真正身份,融入宇宙法界。憨山大師曾指出,歷代祖師都秘密持咒(又稱持明),不是不持,而是秘密持。箇中原因亦在於此。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2月21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2:經題「般若波羅蜜多」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 (一聞《心經》、如觀自在)

一聞《心經》、
如觀自在、
當下身心、
圓滿無礙!

生命危危、
在呼吸間、
一期一會、
立刻解脫!

要成就菩薩,就要有菩薩廣大無量智慧,和擁有菩薩廣大無量悲心!

能夠常聞《心經》、讀誦《心經》、默念《心經》、抄《心經》、觀《心經》,生活便馬上注入廣大無量智慧悲心,當下身心便馬上擁有廣大無量智慧悲心的感覺了,到了《心經》成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下自然隨時可以改變心內及外在一切萬事萬物了。

徒說道:

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精髓所在。它們不會特立獨行,而是相輔相成的。

古德有云:「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五度」指「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和「禪定波羅蜜」,屬於世間法,是展現智慧的渠道。若要深刻體會世尊的教誨,切實履行佛境菩薩行,我們必須從般若(即智慧)出發。而能源源不絕地推動我們,事事從般若出發的唯一力量只有慈悲、無條件的愛,此乃出世間法。懷著慈悲的心,以智慧觀機逗教,則一切法皆可成為我們的工具。相反,若只著重「六度萬行」的形式,而缺乏了上述內涵的話,那麽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以盲導盲,並不能助他人開、示、悟、入佛之見。

師說道:

總的來說,佛是因為有救濟眾生的慈悲,オ能產生應一切眾生說法的智慧。故知般若就是「與慈悲一體的智慧」。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2月18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1:經題「般若波羅蜜多」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一 (廣大智慧、圓滿無礙)

摩訶般若、
波羅蜜多、
廣大智慧、
圓滿無礙!

從不亂心所發出的智慧,就是廣大無量智慧,是名摩訶般若。

在生活注入廣大無量智慧,和擁有廣大無量智慧的感覺,直到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可以改變心內及外在一切萬事萬物,是名圓滿無礙。

徒說道:

梵文 Prajñāpāramitā,在漢地早期被音譯為「般若波羅蜜」(如鳩摩羅什),而後期則被音譯為「般若波羅蜜多」(如玄奘);故兩者同義。

《大智度論》〈釋佛母品第四十八〉引經云:「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意即「般若波羅蜜」是所有佛(即開悟者)誕生的根源。那麼,到底何謂「般若波羅蜜」呢?「般若」Prajñā 意謂「知識」、「判斷」、「智慧」等。而「波羅蜜」pāramitā則指「到達」、「完成」、「圓滿」等。故「般若波羅蜜」可被理解為「智慧臻至圓滿」,通曉諸法實相,開出真實智慧的花朵之義。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2月14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緣起)

師在2011年下旬至2014年初,每月一次講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後簡稱《心經》)。在那28個月期間,師撰寫了《觀世自在》作為講義。大體上,該著作由四部份組成:(一)《心經》全文;(二)心訣;(三)禪心解讀和(四)觀心法門。承蒙恩准,師許可筆者自由收錄該著作於本網誌,作為與有緣人之分享。為了儘可能讓讀者窺見原著風貌,筆者嘗試在原文之間穿梭,然後加上自己的文字,試圖把一系列有關《心經》的文章,營造成師徒交流的印記。冀盼這種不常見的寫作手法,能給讀者帶來另一種閱讀風味和樂趣。由於《觀世自在》的第二部份,是由135首詩偈式心訣和點題式解說構成,表達手法相對活潑輕鬆,故筆者先選取此部份作嘗試。

在正式進入心訣內容之前,筆者想先談談這部著作的名稱。《心經》的首句是「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就在「觀自在」這個菩薩的名字中間,加插一個「世」字。表面上,此「世」字意謂世間、紅塵;故此,所說的就是世間法(即有為法、俗諦)。然而,較深層來剖析之,此「世」字等同「宙」字,意謂時間綿延,乃無盡的時間、永恆之意;所說的豈不是出世間法(即無為法、真諦)!故《觀世自在》要說的,既是世間法,也是出世間法。兩法之間互融互攝,並不存在任何矛盾。畢竟,佛菩薩根本就是以出世間法,於世間法中行方便;從而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

爾後,將按照原著的編排,從經題至經文,通過135首心訣,分句逐步探討《心經》所記載的如來訊息。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2月11日星期三

天上的蓮花,地上的太陽

世尊用了兩種東西象徵開悟。一是太陽,二是蓮花。

據《大日經疏指心鈔》,「大日」(即太陽)有三種德行,分別是「除暗遍明」、「能成眾務」和「光無生滅」。從佛法而言,「除暗遍明」代表智慧宛如日光,照遍每一處;光所到之處,沒有黑暗(喻愚昧)存在。「能成眾務」代表慈悲仿如日光,無所不照,平等地分享大愛予每一眾生,使其感受溫暖。「光無生滅」代表生命力的光輝,不分晝夜,無間斷地在發光發熱,從不止息,是無限生命力的象徵。

至於蓮花,在含苞待放之時已結了果實,故被佛法借喻為「因果俱時」。這代表人已同時具備了成佛的因與成佛的果。而且,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特性,也代表了開悟者在紅塵世間的泥沼中,始終能保持清淨的覺性,從而走出一條壯闊的「蓮華之路」,步步開放幸福的蓮花。

古代的東方視蓮是神聖之物,能孕育萬物,是萬法之源,故佛經稱宇宙為「蓮華藏世界」。太陽、蓮都象徵宇宙的能量之源,故佛經又稱太陽為天上的蓮花,而蓮花則是地上的太陽。所以佛典裡才進一步說「佛是太陽、蓮花」。這一點非常重要。

2015年2月4日星期三

《雲圖》觀後感

電影《雲圖》改編自同名文學小說。基本上,電影與原著的人物、職業、時代背景、星美是「人」不是神的訊息完全一致,但各人物的故事卻不盡同。因此,電影和原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原著描寫一個穿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靈魂,通過六趟生命旅程,去探討「人性冀求權力的企圖心到底有多危險,它最終會將人們帶往何方」的議題,展現一種不變的宿命。原著通過一艘古代大帆船,以及一個在肩胛骨和鎖骨之間的彗星型胎記,告訴讀者那個是同一個靈魂附上去的新軀體。這顯然代表了作者對東方「輪迴」的理解。相比之下,導演對這方面的理解似乎相對透徹。個人認為,論故事結構的精密度、人物描寫的深刻度、情感刻畫的細膩度、因果關係等,電影的描述遠遜於原著,但電影所包含的訊息卻比原著技勝一籌。

其實,被部份觀眾評擊為「凌亂」的剪接,正正是把人物的關係和遭遇緊緊地扣在一起的重要脈絡。如前述,原著作者視輪迴就是一個靈魂附上一個軀體這麼一回事。前世所遺下的航海日誌、書信等,在特定的時候,都會在下世重現主人眼前,然後對該期人生造成影響。儘管電影與原著一樣利用胎記和物件去象徵,但電影刻意把胎記的位置不斷改動,甚至還把它的主人在後末日時調了包;年輕音樂家寫給科學家朋友的信,最後的歸宿不是女記者而是科學家的姪女等;或許這些改動極有可能是為了打破原著的輪迴概念和宿命論。電影想告訴觀眾:輪迴並不是舊酒倒進新瓶那樣的,靈魂不會得到甚麼救贖,因為根本沒有靈魂這一種實體存在。

除了處理輪迴的手法外,電影的一些情節和對白都很有意思。六趟生命旅程中,原著的女複製人之生命最盪氣迴腸。她的一生都被人類利用,憑藉不斷汲取而沒有被洗刷掉的知識,她被改頭換面,升等為人類。在明知自己只不過是一場政治角力的棋子之情況下,仍甘願配合別人精心設計的劇本,為的就是趁機把人權宣言和廢除奴隸主義傳播開去。當她向記錄員說:「不論你殺死多少人,你都無法殺死你的繼任者」時,她的生命昇華了。無獨有偶,儘管遭遇不同,電影的女複製人之生命亦最動人。電影的女複製人擁有人類的情感和思想,她要掀起的那場革命並不是當權者所設下的圈套,在她身邊出現的人並不是演員。當她從玻璃窗目睹心愛的人戰死,淌下眼淚,仍平靜地留下《宣言》:「我們的生命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從子宮到墳墓,我們和其他人緊緊相連,無論前生還是今世。每一樁惡行,每一項善舉,都會決定我們未來的重生。」會有人相信她的話嗎?她對記錄員說:「已經有人相信了」。當然!因為她所說的都是真理!

值得討論的地方還有很多。但簡單而言,電影把握了原著的出色之處,並加以發揮成更具深層意義的故事。電影所描述的愛更單純和直接,每位主人翁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圓滿的。若以佛法的角度而言,電影所表達的是,一切都是當體所變現,並沒有甚麼靈魂在遷移。人生猶如雲朵,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變幻莫測。人們不可能從天空中找到兩片相同的雲朵。雲朵相似卻不相同,故無自性——沒有甚麼是必然的。然而各人所做的抉擇,卻會對下一刹那、甚至下一世造成影響。各人的生命價值,從來就介乎鴻毛與泰山之間,關鍵只在於一念。此時空有人為真理付出,彼時空總會有人和應,隔代傳承也是這麼一回事。這些都是法界緣起的顯現。

原著的最後一句話「海洋是什麼,難道不就是一滴滴的水嗎?」到了現在,這滴水仍在泛起陣陣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