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8日星期日

敦煌寫本《壇經》研修筆記38:註解〈無相頌〉「世間若修道」句至「到頭還自懊」句

「世間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見在己過,與道即相當」

道,無處不在。生活上任何事物都在展現道、引領我們入道,故云「一切盡不妨」。若誤認必須符合某些特定條件(如守戒、出家)才算修行,那是「法我」執。

其實人人的契機不同,若相應,不管是傳統的(如打坐、持咒)或非傳統的(如棋藝、雕塑)法門皆宜。但,何謂相應呢?相應大抵是一經接觸,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很容易便學上手,練習起來倍感愉悅。總之,就是愈做愈起勁,樂在其中;並能自如地把該愉悅、暢快感受,浸透至日常事務中。因此,要分辨對某種修行方式相應與否,其實十分容易。

修行的初始階段是以「法我」破「人我」,但只修不行是毫無意義的。因此,究竟圓滿的修行是把「人我」「法我」都打破,能見一切法清淨。惠能曾說「佛性常清淨」,「常」就是他所教的修行要訣。「常見在己過」遂指經常看得見自己活在佛性中,並能滿心歡喜、活力充沛地發揮功用,「過」好每一天。

「色類自有道,離道別覓道,覓道不見道,到頭還自懊」

「色」指有形有相的物質存在,「色類」指其呈現的形態類別(如動物、植物、礦物;固態、液態、氣態)。萬物悉是佛性、道的變現。道既生萬物,萬物「自」身當然「有道」。

若漠視眼前的種種即道,而硬要在世間以外之虛無縹緲間尋道,即如同在海洋中生活的魚類想在海洋以外覓水。這種離道覓道的思想與行為是與道相違的,同時亦表示根本從未接受「當相即道」的真實。背道而馳終究是徒勞無功的。

不願平白浪費此生的話,只要回頭仔細審視眼前的一事一物,才有「見道」的可能。到時,定會驚覺「眾裡尋他(道)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道)卻在燈火闌珊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