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27: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七 (十種自在勝果圓)

觀音總持大悲心、
十種自在勝果圓!
尋聲救苦施無畏、
悲智圓融救世尊!

十種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徒說道:

「自在」的梵文是 īśvara,有時亦作 vaśitā,意謂無礙、縱任。故可引申為心無罣礙、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據六十卷《華嚴經》之〈十地品〉云:「是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則得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是菩薩得十自在。為不可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智者。不可壞智者」。具體而言,此十種自在各有所指:

1. 命自在(āyur-vaśitā)指菩薩於無盡長劫中住持永遠三世的如來壽命,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

2. 心自在(ceto-vaśitā)指菩薩因無畏而心獲得解脫,不復受任何煩惱所羈絆。

3. 財自在(pariskāra-vaśitā),又稱資具自在、眾聚自在、莊嚴自在、物自在。是譬喻菩薩以無常和死亡作修法珍寶(法財),常常觀想,來莊嚴現前國土。

4. 業自在(karma-vaśitā),梵文 karma ,原意為「活動」、「作為」,漢譯為「業力」。業自在是指菩薩不論人間是非善惡,都能發現其中光明本性,而示現菩薩自在的活動或作為。

5. 生自在(upapatti-vaśitā),指菩薩自在受生於一切國土 。譬如:地藏菩薩專門受生「地獄」以拯救地獄眾生;觀自在菩薩就「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為救眾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6. 願自在(pranidhāna-vaśitā),指菩薩因其本誓願,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能無盼無懼而自在無礙。

7. 信解自在(adhimukti-vaśitā),解脫自在、信自在、勝解自在,指菩薩於智慧解脫再也無疑, 故能永遠的三世都自在無礙。

8. 如意自在(rddhi-vaśitā),又作神力自在、神變自在。象徵菩薩以智慧故,能在世間遊戲三昧,創造種種不可思議光明境界。

9. 智自在(jñāna-vaśitā),指菩薩於每一念中,皆具足慈悲的智慧,故不會迷失。

10. 法自在(dharma-vaśitā),指菩薩能隨眾生的獨特性而以無量無邊法門施教,好讓人人能夠覺知自己與「觀自在菩薩」都是平等無二。

師說道:

凡成就此十種自在者,即名觀自在。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26: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六 (真心至誠祈禱、成觀自在菩薩)

心經一字一句、
穿透最深心海、
呼喚我們心中、
觀自在王菩薩!

是觀自在菩薩、
向觀自在菩薩、
真心至誠祈請、
大悲光明遍照!

廣大圓滿無礙、
超越一切苦厄、
廣度一切眾生、
成觀自在菩薩!

徒說道:

「真心至誠祈請」並不是向外求索甚麼神祗賜予力量。相反,這是向內在呼喚正在昏睡的「觀自在菩薩」。

「廣度一切眾生、成觀自在菩薩」就是洞察到生命的真相,瞭解自己存在的意義,唯是要通過活現「觀自在菩薩」生命力去服務他人,好把他人的「觀自在菩薩」生命力也激發出來。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20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25: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五 (具足千手、其眼亦然)

妙觀自在、
具足千手、
其眼亦然、
施眾生願。

大悲利他、
廣大無量。
自在真言、
普度眾生!

徒說道:

一切佛、菩薩皆依其德立名,以突顯此佛、菩薩(開悟者)的大人格特徵。運用「妙觀察智」之德立名者,梵文為Avalokiteśvara,原意具有「觀察入微的人」 ‘the lord who looks in every direction’ 或 「如實見」‘of what is seen’之意。鳩摩羅什譯為「觀世音」,而玄奘則譯為「觀自在」;古譯還有「觀世自在」、「觀世自在王」等。故知,「觀世音」、「觀自在」兩個名稱都在指同一種特殊功能。此妙「觀」察智之本智是恆常不變,即名「自在」;而所觀之境即起滅無常之世間法,「觀世音」之特牲,即統攝一切世間法歸於音聲。

觀自在菩薩「具足千手、其眼亦然」是象徵。我們切勿誤會觀自在菩薩真的有一千隻手和一千隻眼啊!「千手」象徵在人們需要時沒有不伸出援手去「普度眾生」的;而「千眼」則象徵看得清楚眾生苦。觀自在菩薩之所以具備如斯偉大的「大悲利他」力量,完全是因為統攝一切「世」間法歸於「音」聲,欲度何等眾生,即流出相當音聲,稱性之音,名為「觀自在」真言。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24: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四 (菩薩覺有情、大願度眾生)

菩薩覺有情、
大願度眾生!
遊於有情中、
隨機行度化!

不捨諸塵勞、
而常作佛事!
於度生之際、
圓滿無上覺!

徒說道:

「菩薩」是梵文 bodhisattva「菩提薩埵」的簡稱,漢文意譯為「覺有情」。梵文 bodhisattva 是複合詞。這個詞語分別由 bodhi 「菩提」和 sattva 「薩埵」兩個詞語構成。「菩提薩埵」這個詞語的前半部(即「菩提」)的意思單純,無論用任何方法解釋皆意指覺悟、最崇高的智慧。但後半部(即「薩埵」)卻含有多種解釋,可衍生出多重意義;在《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摩訶薩埵〉加以闡釋:「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故《佛教思想發展史論》把蘊含豐富意義的「菩薩」一詞,歸納解釋為「具有圓滿智慧,而又心性純潔、善良勇敢的生命個體」。

藉得一提,「菩薩」這個名稱原是《本生經》對釋迦牟尼或世尊前身的稱謂。當大乘運動興起,這個名稱才用以泛指所有出家在家、男女老少、貧賤富貴的修行者、辦道者。

其實,「於度生之際」才是真正的「圓滿無上覺」。所以,唯有能於此生自願肩負起廣宣流佈宇宙真理這「佛事」或「唯一大事」者,方可名「菩薩」。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9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23: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三 (當下根本、如觀自在)

「不是你的、
不是我的、
沒有好壞!」
名不二智。

你的生命、
我的生命、
當下根本、
如觀自在!

徒說道:

「當下」即此時此處。生命的長河正是由每一個「當下」所組成。

要充分理解「當下」,我們必先掌握「三世」的意義。《大日經疏》云:「所謂三世,世名貪瞋痴。……由如過去貪故,今受此貪報之身,復生貪業受未來報,三毒皆爾。」

因此眾生依三毒而感三世,「三世」之本體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即「你的生命,我的生命」。相反,「觀自在」乃能降伏眾生三世的貪瞋痴煩惱之義;「觀自在」唯依「當下」根本「不是你的、不是我的、沒有好壞」之不二智,故免於三毒而降伏三世。

明白到生命從來就是無始無終的「當下」,便能免於三毒而降伏眾生依三毒所感之三世。故此,此時此處的生命顯現就是絕對、最根本的「如觀自在」之存在。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5月6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22: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二 (妙觀察智、觀世自在)

妙觀察智、
觀世自在!
識常生滅、
本智不變!

徒說道:

《楞伽經》云:「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

「識」是「生滅」的。當中彼生滅之所顯生者,是因應眾生各各不同的宿業而產生出來的結果,是名「阿賴耶」。相反,「智」卻是「不生不滅」的。「智」是自然「免於」疑惑的絕對等持的境界,這就像太陽的恆常遍照般,是名「如來藏」。

用「如來藏」來觀「阿賴耶」,即「用智觀識」,又名「妙觀察智」。是認知萬法根本只是宇宙真實的一種顯現。切實通曉這真相的人,即名「觀世自在」者。各式各樣起伏等妄念不屬「觀世自在」者,故能開出真實智慧的花朵去莊嚴自己,莊嚴他人。

觀自在菩薩不是別箇,衪就是我們體悟到自身內「不生不滅」的金剛身。

Om MaNi Padme H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