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24:經文「觀自在菩薩」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二十四 (菩薩覺有情、大願度眾生)

菩薩覺有情、
大願度眾生!
遊於有情中、
隨機行度化!

不捨諸塵勞、
而常作佛事!
於度生之際、
圓滿無上覺!

徒說道:

「菩薩」是梵文 bodhisattva「菩提薩埵」的簡稱,漢文意譯為「覺有情」。梵文 bodhisattva 是複合詞。這個詞語分別由 bodhi 「菩提」和 sattva 「薩埵」兩個詞語構成。「菩提薩埵」這個詞語的前半部(即「菩提」)的意思單純,無論用任何方法解釋皆意指覺悟、最崇高的智慧。但後半部(即「薩埵」)卻含有多種解釋,可衍生出多重意義;在《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摩訶薩埵〉加以闡釋:「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故《佛教思想發展史論》把蘊含豐富意義的「菩薩」一詞,歸納解釋為「具有圓滿智慧,而又心性純潔、善良勇敢的生命個體」。

藉得一提,「菩薩」這個名稱原是《本生經》對釋迦牟尼或世尊前身的稱謂。當大乘運動興起,這個名稱才用以泛指所有出家在家、男女老少、貧賤富貴的修行者、辦道者。

其實,「於度生之際」才是真正的「圓滿無上覺」。所以,唯有能於此生自願肩負起廣宣流佈宇宙真理這「佛事」或「唯一大事」者,方可名「菩薩」。

Om MaNi Padme Hu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