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

傳道書31-8節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每一個時刻都有它的意義和價值,可惜很多人都錯過了事情正在發生的那一瞬。於靈山會上,除了大迦葉尊者以外,眾與會者都錯過了世尊的微笑。明明已經遇上,卻跟它失之交臂!為什麼會那樣呢?因為大部人都縱容自己的思緒停留在某一個特選的時空,而該特選的時空卻偏偏不是「現在」。

所有事情都是以現在進行式發生。如果我們選擇在某一點停下來,就等於已經主動放棄了「現在」。英文字 present 真的很有意思!這個字除了解作「現在」,也解作「禮物」。有智者說: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 我們如何才能掌握「現在」,接受這份法界送給我們的「禮物」呢?六祖惠能作〈無相頌〉,就是為了方便我們把「從上已來」掌握現在的法門都記在心坎裡。當我們能「盡誦取」並且「依此修行」,我們便能活在當下,不輕易丟失「現在」。

基本上,「頓漸」和「迷悟」是因果的關係。六祖曾開示,「願聞先聖教者,各須淨心,聞了願自除迷,於先代悟」。意思就是說真正心願誠服地聞法的人,只要真心願意自己解除迷執這件包袱,馬上就可以經驗到過去一切開悟者所經驗到的心靈自由。

然而一般人誤以為只要努力修行,不斷往包袱裡頭塞「法寶」,總有一天是會開悟的。但事實上,這種看法或做法卻與先聖教導我們修因同果的法則背道而馳。所以六祖才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人的才智有聰明伶俐和愚癡暗鈍之差別,但「法無頓漸」,「迷即漸修,悟人頓契」。

選擇「漸修」的,結果必然會錯過一切。他們就像背負着沈重包袱的人,走進烏煙瘴氣的地下室那樣,見到的只是漆黑一片,根本看不見有前路可進。

而選擇「頓契」的,就會明白到根本不必浪費時間到處跑和努力修行,隨即就能夠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腳踏實地,輕裝上路。至於這些選擇頓悟契入的人的前途,是否如世間所推崇的那樣「光明」呢?對他們而言,這些事情都不值得關心,他們所關心的是如何發揮自己的功用,讓失去光明的人看得見光、感受到暖。只不過,別人是否能因此而看很見光明、感受到溫暖,他們卻不會在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