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5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37:經文「照見五蘊皆空」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七(忘掉五蘊、安住當下)

自在境界、
不可思議!
思量妙境、
心則狂亂!

眾生怎可、
忘掉五蘊、
心勿狂亂、
安住當下?

實踐無念、
擁抱當下、
春天來臨、
草木自生!

《般若經》云:「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思量佛境,心則狂亂!」

徒說道:

有些修行者認為,只要修鍊肉身至甚麼甚麼境界(如「氣脈明點」、「生起拙火」等),那將是「自在境界」;又有另一些修行者認為,只要在口頭上說得通禪(即所謂「口頭禪」),自己就可到達「自在境界」;諸如此類的想法,其實都可用一言以蔽之:妄想。這正正是《楞伽經》所指出的「妄想不實義」。那麼,究竟造成人妄想的成因何在?就是佛家常言的根本煩惱:貪、嗔、癡。《楞伽經》告訴我們,人們甚至會對佛所說的「自在境界」生起貪、生起嗔、生起癡,所以心常不安,此即所謂「思量妙境、心則狂亂」。

「眾生怎可、忘掉五蘊、心勿狂亂、安住當下?」這四句偈,就是在叮嚀我們,要務必超越五蘊為代表的這個「自我中心」;不迷惑於自己貪、嗔、癡所生起的妄想境界;這樣,即自然會照見現在所處身之境,都是本住光明的「自在境界」,這就是「實踐無念、擁抱當下、春天來臨、草木自生」的真諦了!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36:經文「照見五蘊皆空」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六(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皆空)

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皆空;
「我」不存在處,究竟自解脫!

禪是大安心法:絕對放鬆,五蘊等虛空,活在當下根本苦樂之中,苦、樂也融入大悲,是名「『我』不存在處,究竟自解脫」!

徒說道:

《法華經》〈勸持品〉云:「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這份能以身殉道的情懷,人真的可擁有嗎?答案是肯定的!世上就有不少捨身取義的大故事。

對於「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這自我犧牲的行為,叔本華認為:這是因為人意識到自己與存在是大悲一體的,而事物的分隔現象只不過是在時空的條件下經驗形體方式的結果罷了。換言之,自我犧牲就是人體證「所有生命是大悲一體」這真理的自然行為。然而,人若未回復本來具足的大安心,便絕不可能做到「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皆空」了,更遑論甚麼「『我』不存在,究竟自解脫」,這觀自在菩薩「究竟自解脫」的為道忘軀精神境界了。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18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35:經文「照見五蘊皆空」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五(「五蘊」即是「五陰」、不外「我執」「法執」)

「五蘊」即是「五陰」、不外「我執」「法執」、
我法二執不立、自證諸法空性!

順逆喜惡之念、無非起自「我執」;
誤認此岸彼岸、如是皆為「法執」。

若以般若觀照、智慧光明現前、
五蘊當下頓空、瞬間獲得解脫!

「五蘊」即是「五陰」。「蘊」是積聚之意,即五法積聚成身,實乃積聚一切塵勞生死煩惱諸苦。「陰」是蓋覆之意,即是多生累劫,起虛妄幻化之障蓋,障蓋本來面目。

所謂「五蘊當下頓空」,祗空其執,不空其理性。

徒說道:

漫畫家幾米在盛年時罹患血癌。人生遭逢劇變,一般人會認為他有足夠的理由自暴自棄。但他的生命故事並未按照「人之常情」發展成沉淪。相反,那是造就他日後在創作路上成功的轉折點。畢竟,成功從來就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患了這個病,啟發幾米領悟到「所有的美好都在當下」。「而所有的變化也變得美好。我感念那一段飽受折磨的傷痛時光,讓我變得感性而敏銳,許多平凡的小事變得重要,而許多平凡的大事又變得無足輕重」。而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到「疾病的傷痛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只可以勇敢面對。

事實上,人因「五蘊」才感受到傷痛與磨難,觀自在菩薩卻因觀照「五蘊」故得證「自在」。沒有傷痛與磨難,觀自在(人)哪來條件和舞台去展示觀自在菩薩的「難即自在」力量呢?世間上所有激勵人的生命故事,都建基於人能超越傷痛與磨難而自證法樂。讓我們以觀自在菩薩的「難即自在」光明信心,為所有正在感受黑暗的人作公開示範,讓他們都可以看見「五蘊當下頓空、瞬間獲得解脫」是生命本具的!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15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34:經文「照見五蘊皆空」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四(照空五蘊諸法、悟見「空、有」無著)

般若妙智觀照、
能照所照一味、
照空五蘊諸法、
悟見「空、有」無著!

《增一阿含經》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夢幻。」

色如聚沫喻:眾生色身如聚沫,沫因風吹水成聚,虛有相狀,體本不實。

受如水泡喻:眾生所受苦樂如水泡,水因風動或物擊,忽爾成泡,須臾即沒,起滅無常。

想如陽焰喻:眾生妄想如陽焰。陽焰指日光,曠野遠望,日光發焰,如水溶漾,而實非水,以渴者想為水故,因念成想,皆為虛妄。

行如芭蕉喻:眾生造作諸行,如芭蕉之危脆而不堅實。

識如幻事喻:眾生識心分別諸法,皆隨境生滅;如幻巾為馬、幻草木為人,皆由幻覺所成,本無實體。

《大智度論》云:「因緣生法,是名空相。」故知凡因緣所生者,均無自性,皆是「非常」、「非一」、「非我主宰」,只是流動的存在,因緣和合而生起。

所有眾生皆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空幻如是;物質(色)與精神(受想行識)之現象皆屬五蘊構成。唯以般若妙智,照空五蘊諸法,即不僅空於自身之受想行識,亦照空「地水火風」四大和合之色相。

徒說道:

凡物質性存在皆有限期,故是「無常」。一切物質都是由於條件成熟而顯現,即「諸法因緣生」,所以是「有」。人如是、植物如是、山水如是。若然條件不再成熟或消失,一切都無法成形,所以佛經稱這種存在狀態為「空」。

儘管一切物質性存在狀態都是「空」,但佛(即開悟者)並不否定事物都是「有」這存在的事實,他們均能以「般若妙智觀照」(即妙智觀智),創造一切事物之絕對價值(即「一味」)。

當我們徹底領悟這「空」與「有」之間的關係,並免於被兩者或其中之一者所迷惑(即『悟見「空、有」無著』),那麼我們就能自在遊戲於其中,創造一切事物之絕對價值,成了觀自在菩薩!這樣,我們便自然而然地擁有勇者無懼之心,尊重自他的生命,並在生活中展現無窮的生命力,去助己助他成就一個又一個美麗動人的觀自在菩薩生命故事。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8日星期三

《觀世自在》對談錄33:經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三(忘記自己、見證萬法)


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
忘記自己、
見證萬法!

行者之心、

觀音之心、
眾生之心、
無二無別!

由於一切眾生都希望能夠擺脫身心的束縛,就像幸福喜樂的觀自在菩薩一樣,活得光明自在,所以《心經》開示說明了只要我們「行深般若波羅蜜時」,我們自然會忘記自己,見證自性能顯化萬法(見證萬法);感受到觀自在菩薩的心與自己的心無二無別。甚至不僅觀自在菩薩的心與自己的心無別,我們也感受到一切眾生的心與自己的心是無分別的。不僅如此,我們實際上感受到此地當下的自己甚至超越一切時間及空間,體驗到此地當下擁有這份「身心脫落、脫落身心」之光明快樂,光明解脫!自己的心、觀自在菩薩的心、及眾生的心,如同水溶於水,無二無別。


徒說道:


視乎我們從哪個角度出發,其實「忘記自己、見證萬法」與「記得自己、見證萬法」,兩者並無二致。何以故?因為前者忘記的,是以百年之身為限的自己。而後者記得的,是以觀自在菩薩永恆生命為底蘊的自己。從兩者之中,任何一個角度出發,我們身心也將可經驗到自己是宇宙大愛。觀自在菩薩的心與自己的心,都無非是大愛。只要同此一心,苦厄自然無隙可乘!


Om MaNi Padme Hum

2015年7月4日星期六

《觀世自在》對談錄32:經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師說道:

心經心訣 之 三十二(既破我執又破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時、
不見菩提不見薩埵、
不見般若波羅蜜多、
既不見行不見不行、
無能所行以為行相。
內證二空離諸分別、
既破我執又破法執、
不但見空又見不空、
深入妙智圓明之德、
是名菩薩行深般若!

徒說道:

「歷史」這一詞彙的英文寫法是 history。若將這個詞彙拆開,history 可以變作 his story,而裡面的 his 是指其他人。所以,history 就是他人的故事!事實上,歷史的本質就正正是人的故事。人類自有歷史紀錄以來,便一直在上演生命故事。儘管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習俗、生活方式與貢獻等,但人類其實總是在重複過去的恐懼與慾望的故事。而那些過去的故事,其實早已在過去的時空中完成了,都「法住法位」了。若能理解並接受上述「不但見空又見不空」的宇宙真相,我們當知盲目地執著於保養作為顯現生命的色身(即「人我」),與及傾力地追求一切自度的法門(即「法我」),而漠視了生命的根本是「深入妙智圓明之德」的「菩薩行深般若」之開示,那麼我們在重複的生命故事將毫無意義。

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都懂得充分發揮其「行深般若波羅蜜時」能量場,與宇宙「慈悲」能量場共鳴相應。他們不但洞悉萬物的本初狀態(即「不但見空又見不空」),能善加利用萬物在世間之短暫顯現(即「空」),從而讓各各的存在對宇宙整體產生最大的功用,創造出無限的價值(即「不空」)。於此,重演的生命故事才不至於被枉費,而能在世間顯示慈悲的無限可能性。

Om MaNi Padme H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