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星期日

《肇論》的內容次第

《肇論》主要由僧肇四篇著名的論著組成,反映了其思想學說;在中國佛教史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據《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載宋曉月的〈夾科肇論序注〉記載,僧肇俗姓張。他是鳩摩羅什的高足,一生著有專論、經注、經序、論序和雜著共十多篇,而當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肇論》。

上述四論於414年以前完成。其間經宋明帝(466-473年)命中書侍郎陸澄(425-494把它們編入《法論》。到了齊代(479-502年),有關僧肇的著作紀錄並不多見。後來到了梁代(502-557年),僧傳的始創者慧皎把僧肇編入《高僧傳》,各論的名稱都能從中得見,唯獨當時《肇論》這名稱仍未面世。直至陳代(557-589年),慧達為僧肇四論注疏,《肇論》這名稱才首度出現。可見自僧肇去世後一百多年間,《肇論》仍未被編纂成書。然而《肇論》成書後,卻出現不同的版本。慧達的《肇論》內容次第,與慧皎《高僧傳》及現存流通本的次第並不相同。茲見列表如下:

慧皎《高僧傳》
慧達《肇論疏》
現存流通本
1.〈般若無知論〉
2.〈不真空論〉
3.〈物不遷論〉
4.〈涅槃無名論〉
1.〈涅槃無名論〉
2.〈不真空論〉
3.〈般若無知論〉
4.〈物不遷論〉
1.〈物不遷論〉
2.〈不真空論〉
3.〈般若無知論〉
4.〈涅槃無名論〉

原來,慧皎《高僧傳》所記載的四論,是根據僧肇的生平年代為序,最能反映出僧肇思想的發展歷程。〈般若無知論〉乃因其師鳩摩羅什於403年譯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稱《大品般若》)後所撰,是僧肇的第一部論著,約於405年完成。及後,見時人未能把般若的神髓如實解說,而形成不同學派的爭辯,僧肇遂以〈不真空論〉破斥「心無」、「即色」和「本無」三宗的理論,意圖糾正時人對般若的謬誤。由於論著中曾引其師於409年完成的最後著述《中論》,故學者推測此論著於409年後完成。不過,〈物不遷論〉也同樣曾引《中論》。事實上,〈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的成立時間孰先孰後,確難考證。唯按照慧皎《高僧傳》,〈物不遷論〉列序第三,故稱此為僧肇的第三篇論著。至於〈涅槃無名論〉,據李潤生著《僧肇》考證,僧肇撰寫此論著既有遠因也有近因。遠因乃僧肇於鳩摩羅什門下受業,對涅槃一義自當有所解;近因則由於秦王姚興答姚嵩書,論及涅槃無名義,故「僧肇敷演姚興之談」而撰寫〈涅槃無名論〉。

順帶一提,以上四論自有紀錄以來從未受到任何質疑,唯直到1938年湯用彤發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卻提出對僧肇造〈涅槃無名論〉之真實性的懷疑。其實這懷疑大可不必。據李潤生分析,此篇論著之所以引起質疑,蓋長安於僧肇死後第三年417年)陷入戰爭之中,導致其最後著作〈涅槃無名論〉曾於亂世中散佚故。其實大家只要通過文字般若自行辨別,則可知僧肇造〈涅槃無名論〉已是不容置疑之事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