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通戒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據說,白居易當杭州太守時,曾造訪鳥窠禪師,向其請教佛法大意。禪師正是以此偈作回覆。豈料白居易聞言大笑,曰:「三歲兒童亦曉得。」禪師曰:「八十老翁行不得。」的確,鳥窠禪師道出了大部份修行者對於「持戒」知易行難的現象。究其根本,「持戒」之所以困難,完全是因為出發點有違佛法所致。這類持戒者並非因為心中有愛而持戒,而是因為要消業障、除罪業而持戒。因為愛而自我約束,持戒者是自願的、不欺暗室。相反,因為要獲得某些好處而遵守戒律,那是非自願的、勉強的,持戒者容易感到受委屈,甚至會在受不了束縛的情況下狠狠地破戒。
事實上,《七佛通戒偈》已一語道破,「戒」並不是這樣不可做,那樣不可做;而是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它是既出世也入世的。出世的是了知佛心、眾生心與行者心,彼此互涉無礙;亦即「一切、眾生、悉有,即佛性」, 各各(包括了人以外的動物、山水等)皆平等。由於各各平等,修行者會愛護一切。這樣的佛境界(或稱宇宙觀),基本上已超出了一般人的理性思惟。另一方面,入世的是修行者以具體的行動來表達愛。為了讓眾生也了知其本來面目,能自行解脫,有時候修行者會使用非常手法來表達愛護一切。倘若人人都各司其職,當體當下即是淨土。
一言以蔽之,「為所應為」才是「持戒」;「持戒」是積極面多於消極面,因為自淨其意者,唯是大愛,自然付諸行動,且常歡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